市第二醫院手外科主任、副主任醫師楊曉光,從事骨科工作10余年。擅長四肢復雜骨關節創傷修復、復雜四肢組織缺損的急診顯微外科修復與功能重建、骨缺損,骨不連,慢性骨髓炎的修復與重建、四肢先天及后天畸形矯正等。本期,將為大家普及手指關節腫大變形的原因和預防措施。
手指異常背后的“健康警報”
日常生活中,不少市民發現手指關節逐漸變粗、腫大甚至彎曲變形,這類癥狀不僅影響手部功能,更可能是疾病發出的“信號”。楊曉光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是導致手指關節異常的三大主要病因,需提高警惕。
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為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呈現“雙手對稱性發病”特點。患者清晨起床時手指僵硬感明顯,且持續時間超30分鐘,伴隨關節紅腫、壓痛等癥狀。若未及時治療,免疫系統會持續攻擊關節,導致軟骨與骨質破壞,最終出現手指畸形甚至功能喪失。臨床數據顯示,該病在我國發病率約0.34%,且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3倍以上。
骨關節炎則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因關節軟骨隨年齡增長逐漸退變、磨損,手指遠指間關節易出現骨質增生,形成醫學上稱為“赫伯登結節”的“鼓包”。其典型癥狀為活動后疼痛加劇,休息后緩解,病程進展緩慢,但長期可能導致關節僵硬變形。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0歲以上人群中約50%存在骨關節炎影像學改變。
痛風性關節炎 的誘因與代謝異常密切相關,當血液中尿酸水平過高,尿酸鹽結晶會沉積在關節腔內,引發突發的劇烈疼痛、紅腫發熱。這類患者常于暴飲暴食或飲酒后急性發作,初期多累及單關節(如大腳趾或手指),若反復發作,尿酸鹽結晶會形成“痛風石”,導致關節結構破壞與畸形。近年來,我國痛風發病率呈年輕化趨勢,30-40歲男性成高發群體。
此外,銀屑病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較少見疾病也可能累及手部關節,初期癥狀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相似,需通過專業檢查鑒別。
早干預可阻斷關節變形進程
“關節變形并非‘不可逆’,早發現早治療是阻斷病情的關鍵。”楊曉光強調,多數關節疾病在早期規范干預下可有效控制,避免嚴重畸形。以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若在發病初期6個月內啟動規范治療,70%的患者可避免關節破壞,維持正常生活功能。
分層治療方案“因人而異”,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核心是控制免疫紊亂,常用甲氨蝶呤等傳統抗風濕藥物,病情嚴重者需聯合生物制劑(如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進行靶向治療。近年來,新型小分子藥物(如JAK抑制劑)也為患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痛風性關節炎:需“分階段治療”,急性期使用秋水仙堿、非甾體抗炎藥快速止痛,緩解期通過別嘌醇、非布司他等藥物降低尿酸水平,同時嚴格控制飲食中嘌呤攝入(如動物內臟、海鮮等)。
骨關節炎:目前尚無根治藥物,以改善生活方式與對癥治療為主。患者可通過減重、減少關節負重活動(如避免反復提重物)緩解癥狀,配合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等軟骨保護劑延緩軟骨磨損。
多手段聯合干預
康復治療在關節疾病管理中不可或缺。熱敷、手指操等物理療法可促進血液循環、減輕僵硬感;佩戴支具能穩定關節,延緩變形進展。對于關節嚴重畸形、功能喪失的患者,關節置換術、關節融合術等手術方式可恢復部分活動能力。數據顯示,接受關節置換的患者術后1年手部功能恢復優良率達82%。
臨床中,不少患者存在“關節變形即絕癥”的錯誤認知,或因癥狀緩解擅自停藥,導致病情反復。楊曉光特別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慢性病需“長療程管理”,擅自停藥可能引發病情“反跳”,加重關節損傷;而痛風患者若僅在急性發作期用藥,忽視尿酸長期控制,將增加關節畸形與腎臟損害風險。
及時就醫是“止損”關鍵。“若關節紅腫、晨僵、疼痛等癥狀持續超過2周,務必盡早就醫。”楊曉光強調,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骨關節炎的影像學表現可能不明顯,需結合血液檢查(如類風濕因子、尿酸水平)、超聲等手段確診。確診后定期復查(如每3-6個月),醫生可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實現長期病情穩定。
日常防護“三要三不要”
為幫助公眾科學護關節,專家總結出“三要三不要”口訣,從生活細節入手降低患病風險。
“三要”:主動預防是核心。要注意保暖:關節對溫度變化敏感,秋冬季節外出佩戴手套,避免冷風直吹;夏季空調房內也需注意手部保暖,減少寒冷誘發的關節炎癥。要適度活動:推薦握力球訓練、手指伸展操等低強度運動,增強關節周圍肌肉力量,改善靈活性。需避免用力擰毛巾、頻繁提重物等增加關節負擔的動作。要合理飲食:痛風患者需嚴格限制高嘌呤食物(如沙丁魚、動物肝臟),每日嘌呤攝入控制在200mg以內;類風濕患者可多攝入深海魚類(如三文魚、鯖魚),其富含的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
“三不要”:規避誤區防加重。不要盲目按摩:關節紅腫疼痛急性期,按摩可能加劇炎癥反應,建議先冷敷緩解癥狀,48小時后再根據情況熱敷或輕柔活動。不要自行停藥:風濕類疾病需“依醫囑減停”,擅自停藥可能導致病情惡化。以甲氨蝶呤為例,突然停藥可能使類風濕性關節炎復發風險增加3倍。不要迷信偏方:部分“泡酒方”“特效膏”可能含有激素或不明成分,長期使用易引發皮膚潰瘍、骨質疏松等副作用,正規治療才是安全之選。
我們的雙手承擔著日常生活90%以上的操作功能,從端水杯到使用手機,每一個動作都依賴關節健康。科學認識手指關節腫大變形的誘因,踐行“早診早治”理念,才能從根本上守護手部功能,讓“生活工具”始終靈活如初。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