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5日,立夏。
說是“立夏”,但或許一些人體感上并不會覺得炎熱,因為全國大部分地區還不是氣候學意義上的夏天。這一天,常常只有福建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已經達到氣候學上的立夏標準,即平均氣溫連續5天大于或等于22攝氏度——通常來說,全國大部分地區可能距該標準還有少許差距。
明明一些地區還沒有真正進入夏天,為何這一天在二十四節氣里會被稱為“立夏”?
這要從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說起。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古人最終形成了二十四節氣這一時間知識體系,并以此指導實踐。雖然古人對世界的經驗認知和現代的科學標準之間有一些差距,但最終它們在時令變化方面卻精妙貼合,且與農時、物候緊密聯系,顯示出現代統計學的意義。
就說立夏,此時北半球隨著太陽高度角的抬升,氣溫明顯回升,晝長夜短更加明顯。顧名思義,“立夏”之后,春天結束,夏天開始。自此,隨著西太平洋(2.650, -0.05, -1.85%)副熱帶高壓開始北移,江南正式進入雨季。
其實,二十四節氣中有很多反映季節、氣溫、降水、天氣現象等的節氣,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節的變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氣溫的變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變化,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天氣現象。至今,二十四節氣仍對現代氣候學具有很大借鑒意義。
夏季6個節氣跨越3個月,人們由此認識了全年最熱的季節,并可以根據節氣提示的氣候規律,適應高溫潮濕天氣進行作息,加固堤壩防范洪澇災害,安排農事活動。
比如,小滿節氣時,北方的大麥和冬小麥灌漿飽滿,南方江河水滿;芒種節氣時,我國南方主汛期已經開始,雨量充沛,氣溫顯著升高;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這段時間天氣最是變化莫測,高溫天氣、對流性天氣頻發。小暑節氣的標志就是“出梅”和“入伏”,即長江中下游梅雨季節終結,伏旱天氣開始;大暑則是全年氣溫最高的時候,這時,華北一帶已經進入俗稱“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主汛期,是華北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時段,再加上氣溫高,“桑拿天”成為這個時段的“標配”。針對夏季的氣候,各地需適時開展防汛備汛等相關工作,百姓生活宜注意防暑降溫。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酷暑天,葵榴發,噴鼻香十里荷花。”四季之夏,是大自然最熱情洋溢的季節。讓我們走近它、讀懂它,感受夏季的獨特之美。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