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神舟”的飛天航跡,中華民族“摘星攬月上九天”的夢想一步步變為現實。
神舟一號飛船
發射時間:1999年11月20日
整裝待發的神舟一號飛船。(資料圖)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一艘飛船。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后,經過21小時的飛行后順利返回地面。神舟一號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神舟二號飛船
發射時間:2001年1月10日
神舟二號成功發射。(資料圖)
神舟二號飛船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神舟二號飛船返回艙在軌道上飛行7天后返回地面。神舟二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飛行期間,進行了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微重力科學等領域的實驗。
神舟三號飛船
發射時間:2002年3月25日
神舟三號飛船返回艙順利返回地球。(資料圖)
神舟三號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神舟三號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神舟四號飛船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
神舟四號飛船返回艙。
初步探明飛船運行軌道的空間環境狀況。
神舟四號飛船突破了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在完成預定空間科學和技術實驗任務后,于2003年1月5日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準確著陸。這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完全一致。
神舟五號飛船
航天員:楊利偉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
我國發射的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
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上。
神舟五號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在軌運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其返回艙于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內蒙古主著陸場,其軌道艙留軌運行半年。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這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神舟六號飛船
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
發射時間:2005年10月12日
神舟六號飛船航天員成功返回地球。
我國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了載人航天核心技術。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10月17日,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神舟六號飛船進行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飛行試驗,完成了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神舟七號飛船
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發射時間:2008年9月25日
神舟七號飛行乘組。
航天員出艙活動和小衛星伴飛。
2008年9月27日,翟志剛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這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神舟八號飛船
發射時間:2011年11月1日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飛船完成對接。(示意圖)
神舟八號飛船是一艘無人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與天宮一號進行了兩次空間無人自動交會對接,突破和掌握了自動交會對接技術。
神舟九號飛船
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
發射時間:2012年6月16日
神舟九號飛行乘組整裝待發。
執行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
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號航天員成功駕駛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對接,這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完整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神舟十號飛船
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
發射時間:2013年6月11日
航天員在神舟十號飛船上。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全面進入載人空間站工程建設階段。
在軌飛行期間,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進行了一次自動交會對接和一次手控交會對接。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在天宮一號開展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并向全國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
神舟十一號飛船
航天員:景海鵬、陳冬
發射時間:2016年10月17日
航天員在神舟十一號飛船中。
為我國空間站建造運營和航天員長期駐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入駐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行了為期30天的太空駐留生活。
神舟十二號飛船
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
發射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
神舟十二號飛船航天員順利返回地球。
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四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
神舟十三號飛船
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
發射時間: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準備出征。
首次長期在軌停靠6個月,實現4個載人航天器形成組合體長期在軌飛行。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采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與天和核心艙對接,順利完成我國載人飛船在太空實施的首次徑向交會對接。航天員完成了兩次出艙任務,并首次在太空“過大年”。
策劃:胡世海
整理:冀澤民
校對:康宏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