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峻,依然是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主題詞。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
前些年,畢業以后到“大廠”(大型互聯網企業)工作,曾經是大學生與大廠之間的“雙向奔赴”。然而,隨著近一兩年大廠“降本增效”,業務線壓縮,這條路徑明顯變得狹窄了。哪怕揣著名校學歷,很多年輕人對能不能進大廠心里還是沒底。對此,一些中介表示可以“打點”內部員工,幫助求職者通過簡歷篩選、筆試和面試,順利拿到o f f e r。
據媒體報道,有中介提出全職內推服務費用為11.8萬元,先付定金30%,拿到全職o f f e r后付全款,不進則全額退款。初次求職的大學生時常抱著“不容有失”的心態,認為求職就像學校里的做題、考試一樣,以應試思維找工作,而宣稱能夠內推的中介仿佛就像“泄題者”。明明具備實力,求職者卻花了“冤枉錢”。
找工作是一場“開卷”競爭
實際上,求職更多是個人綜合能力的展現,是“開卷”的競爭,用做題思維找工作,難以得到理想結果。
在很大程度上,這種認知錯位是由求職者與就業市場之間的信息差造成的。因此,努力降低大學生求職者獲取信息的難度,是一直以來高校促就業工作的重點。與學生從小到大習慣的統一考試、統一錄取不同,就業市場從來都是分散的,求職者不能被動地等著工作找上門,而要善于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努力掌握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在自身能力與意向崗位匹配的基礎上開展求職活動。
近日,各地陸續開展2023屆高校畢業生春季促就業攻堅行動。其中,除了舉辦校園雙選會等常規就業活動,還開展重點群體幫扶行動。這些面向大學生的促就業行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讓求職者暢通地獲得就業信息,讓用人單位擁有更豐富的人才選擇。
但是,即便社會各界都在使勁兒,想方設法讓大學生找到一份理想工作,仍有不少大學生在畢業的最后時分仍然“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工作。如果不確定自己的心之所屬,外界的幫助很可能徒勞無益。還有一些大學生,根本沒有做好離開校園的準備,學歷越讀越高,卻與社會需求漸行漸遠。
在看到年輕人面臨嚴峻就業壓力的同時,也要看到,即便部分用人單位求賢若渴,但仍有不少求職者的表現“沒在點上”,空有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意愿,卻缺乏表現個人職業素養的能力。究其原因,問題還出在就業觀上。
穩定的就業觀讓求職“水到渠成”
畢業之際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并不是大學最后幾個月“臨時抱佛腳”就可以順利完成的,為此付出的努力,應當貫穿于整個大學學習的始終。在很大程度上,學習就是為了培養職業技能,就是為了通過走上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相互激蕩、同頻共振。
因此,從走進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起,大學生就不能再把學習的目的等同于升學,而要盡快確立自己的就業觀,努力奔赴自己的職業理想。當然,部分大學生計劃追求更高的學歷也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但無論是讀研還是讀博,最終是為了未來服務社會所準備的。
在大學里,常常存在的現象就是一些學生學習了某個專業,甚至成績表現很好,但到了社會實踐時卻手足無措,或者對實際工作提不起興趣。對此,學校一方面要反思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理論脫離實際的問題,讓教學考核更加貼合專業實踐,讓真正具有專業潛質的學生脫穎而出;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樹立對專業實踐的興趣,形成濃郁的“走出書齋”的氛圍。
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也包括堅持自己的興趣、志向,認清自己的真實能力特長,不在變化的就業市場中隨波逐流。
就業市場上總有薪酬待遇高、人才需求量大的“熱門崗位”,但崗位的熱度可能只有幾年,一個人為之奮斗的事業卻是一輩子的。求職大學生不必為了當下某些崗位的熱門,“亂花漸欲迷人眼”,放棄自己早就確立的職業理想和人生目標。如果只是因為“熱門”而選擇某個行業領域,哪怕輕松找到了“好工作”,這樣的就業觀仍然是不成熟的。
說到底,畢業生形成了穩定的就業觀,從內心深處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缺乏什么,高校和社會各界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就業幫扶,讓就業信息抵達有需要的人,讓找工作這件事真正“水到渠成”。(記者 王鐘的)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