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天回醫簡》整理出版新聞發布會。經專家反復研究求證,“天回醫簡”或為失傳的扁鵲醫書。
2012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對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的一處西漢時期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其中三號墓發現大量醫學簡牘,這批珍貴的竹簡被命名為“天回醫簡”。
歷經十年,“天回醫簡”經多方努力,進行了研究、修復、還原,并被整理出版。
中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院長柳長華介紹,這批簡書在水中浸泡了兩千多年,殘缺散亂已十分嚴重。整理組結合竹簡形制、堆疊狀況、字體差異、簡文內容等,并摹仿古人制作簡書流程,用3年時間解決竹簡編聯、釋文等重點難點問題,經整理拼接后,得到930支醫簡,2萬余漢字,兼見篆隸、古隸及隸書,可見是墓主人生前使用的書,而非下葬時一次抄錄。
專家們發現,竹簡中包含了許多醫學術語,應是一部古代醫學著作,并發現一個叫“敝昔”的人名。敝昔是誰?在深入查閱西漢早期文獻后,專家們發現“敝昔”就是扁鵲。加之醫簡內容大多是講色脈診以及針灸原理的內容,與扁鵲醫學一脈相承,還發現了關于“五色脈診”的內容,這正是扁鵲醫學最突出的標志。
根據考古和學術的推斷,醫簡的主體部分抄錄于西漢呂后至文帝時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的倉公淳于意的行醫與授學時間相去不遠,墓主人下葬年代在西漢景、武時期,其年輩應與倉公弟子相當。“我們經過反復的求證,研究團隊證明了‘天回醫簡’確為扁鵲、倉公所傳之醫書,漢景帝時由齊魯傳入蜀地,是漢代主流醫學。”柳長華說,書中所反映的漢代醫療水平已十分發達,不但用上了“中成藥”,更有詳細的色脈診體系,證明兩千多年前的醫學已有較完整的理論與臨床體系。
專家們還發現,《黃帝內經》或為《天回醫簡》解經之書。在與傳世文獻《黃帝內經》的比較研究中看出,《黃帝內經》不是“經”,而是解經之書,相當于老師教學生的講稿,而這個“經”就是《天回醫簡》。
四川省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濮新介紹,四川地區古代竹木漆器大多數保存較差,除1980年青川郝家坪戰國墓曾發現2件木牘外,迄今為止,“天回醫簡”是四川地區竹簡類文物的首次發現,其中散失已久的扁鵲學派醫學經典是中華醫學史上的重要篇章。(總臺記者 溫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