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醫學發展大會近日在京舉辦,多位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營造醫學科技創新的良好生態”主題展開熱烈討論。業內人士呼吁,要找準醫學衛生健康科技前沿,積極探索新醫科教育改革之路,推進醫學學科布局、資源配置及科研生態轉型,加速構建良好創新生態,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焦紅介紹,近年來,國家藥監局啟動實施了中國藥品監管科學行動計劃,與包括中國醫學科學院在內的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建設了14家監管科學研究基地,加快推進監管新工具、新標準、新方法的研究和應用。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開展多區域臨床試驗規范、臨床試驗評價、藥品臨床數據等領域深度合作,有力推動了藥品監管科學發展與監管能力提升。
在焦紅看來,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要對標世界科技前沿,加強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監管科學研究,推動藥品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建設,以促進我國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用藥安全和身體健康。
“近年來,我國頂尖科學家數據攀升至全球前列,總人數僅次于美國,但是醫學領域頂尖科學家,尤其是從事(臨床)醫學研究的頂尖科學家嚴重缺乏。”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指出,與科技先行國家高效的醫教研融合體系相比,我國雖有龐大的臨床醫師及臨床資源,但開展的高水平醫學研究卻顯著不足,且存在投入不足、人才匱乏、機制不暢、資源不均等問題,亟須構建良好的臨床研究生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建議,全國重點實驗室、科研院所、醫學高校、醫藥企業、醫療機構醫應協同配合,結合各自優勢成為不同作用類型主體。以基礎設施與創新為支撐條件,向臨床傾斜布局,統籌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增加經費、人員投入;以高效協同醫學科技創新網絡進行梯次聯動,構建多主體一體化醫學科技創新模式,以體系建設為核心打通醫學創新通路,激發主體活力、提升創新效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董爾丹認為,堅持自由探索、需求導向“雙力驅動”,從牽引力和驅動力兩個方面,優化我國醫學科學研究的結構和布局。以疾病負擔和社會需求作為牽引力,以解決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作為驅動力,結合大數據分析促進醫學研究資源配置與管理的進一步優化,推動醫學科技良好創新。
“醫學科技與人民健康、社會福祉息息相關。中國醫學科技界應立足國情,以健康中國戰略為統領,敢于挑戰重大難題,加快探索國家現代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發展道路。”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指出,要堅持以“四個面向”為指向的科技創新總要求,不斷探索中國特色醫學發展之路,擘畫新時代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及核心基地建設藍圖。(經濟參考報記者 鄧婕 北京報道)
編輯:劉穎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