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來自武漢大學的消息,首顆互聯網智能遙感科學實驗衛星“珞珈三號01星”已順利完成多項在軌科學實驗,包括亞米級多模式光學成像、智能化在軌數據處理、高效率數據壓縮傳輸、分鐘級全流程信息服務,成功驗證了從用戶任務向衛星上注到用戶移動終端顯示視頻僅8分鐘的遙感信息實時智能服務能力,通過“珞珈三號01星”上開創性的開放式智能處理平臺以及與地面雙向互聯的融合傳輸網絡技術實現了遙感信息服務時間從數小時縮小至8分鐘的突破。
衛星在軌穩定運行三個月來,已為土耳其敘利亞地震災區評估、內蒙古阿拉善煤礦坍塌災情評估等抗震救災提供了及時的數據服務,為蘭州、日喀則等多個地區生成了實景三維地圖,實現了迪拜機場、昆明機場的靜態動態飛機數量監測及尼日利亞卡洛市的車流量監控服務,并將繼續挖掘熱點地區視頻直播等大眾化應用場景,持續為政府與民眾提供實時智能服務。
“珞珈三號01星”是我國新一代智能遙感科學試驗衛星,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計劃集成項目建設,由武漢大學牽頭,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空間信息傳輸中心、陸海空間(煙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共同完成,并于2023年1月15日11時14分49秒在中國太原航天發射場搭載長征二號丁(Y71)運載火箭升空。
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德仁教授:我們把所有的目標都驗證了,第一個就是遙感衛星,通過與通信衛星的互聯互通,可以實現快速的信息傳輸;第二個,軟件、硬件上天,可以代替人,實際上我們做的就是衛星遙感的一個ChatGPT,在天上不要人管它,就可以把你要的信息提取出來了;第三個就是能不能開放,也成功了。我們地面發了好多指令,去裝軟件到天上(衛星上)去,實現它的功能的增強或者變化,所以這個目標都實現了。
作為首顆互聯網智能遙感衛星,“珞珈三號01星”與現有遙感衛星相比,具備以下幾大核心特點:
一是多模。首次搭載了具有面陣推掃、面陣推幀、視頻凝視等多種成像模式的輕小型遙感相機,打破現有單一成像模式,可依據用戶不同需求提供單張圖像數據、凝視視頻數據、三維立體數據等多種類型的觀測數據。
二是智能。突破性地實現了衛星在軌實時處理技術,實現從傳統先星地傳輸再地面分析向星上在軌實時信息分析和傳輸的轉變,通過星上搭載的智能處理單元,結合輕量化智能處理算法,可實現星上信息提取,有效提升衛星服務的智能化和實效性。
三是互聯。創新性地將星地鏈路、星間鏈路與地面互聯網、5G移動通信集成在一起,打通了衛星與手機的雙向鏈路,可實現全球范圍遙感數據到手機的分鐘級智能服務,提供從數據獲取到應用終端的遙感信息高效智能服務新模式。
四是開放。首次提供了開放式的衛星算法平臺,實現衛星App靈活地上注、更新與卸載,除了在軌預裝的目標檢測、變化檢測、圖像壓縮等9款App,還可根據不同任務需求在星上安裝定制開發的智能App,為大眾提供個性化服務。
李德仁院士介紹,“珞珈三號01星”是“東方慧眼衛星星座計劃”的首顆星。“東方慧眼衛星星座計劃”將在2030年之前發射200顆以上的可見光、高光譜和雷達衛星,組成低軌對地觀測衛星星座,打造一星多用、多星組網、多網融合、智能服務的星座運營體系,實現全球范圍遙感數據從獲取端到應用端的分級高效信息服務。
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德仁教授:將來我們要把空間信息不僅僅是北斗導航信息,還有遙感信息都送到用戶的手機上去,而且是一體化的服務。我們手機用戶,你注冊App,就可以提出你的要求。你想(看)哪個地方的什么圖像,你提出請求,我們在云中心收到你這個請求以后,就分析對你這個服務可不可行,從國家安全上我們認為可行,我們就把指令上傳到衛星,衛星就執行老百姓用戶的需求,把它數據傳下來,把這個信息打包送到用戶的手機上。
互聯網智能遙感科學實驗衛星“珞珈三號01星”在衛星服務實時直達智能終端方面的實驗成功,標志著以往僅面向專業用戶的遙感數據服務將迎來面向大眾用戶信息服務的轉變,提供如“期房建筑進度定期推送”“停車位智能搜索”“全球云旅游”“星空浪漫表白”等大眾化、個性化遙感智能便捷服務,實現大眾定制衛星數據服務。
△視頻凝視成像數據
△衛星目標自動識別標注
△車輛目標跟蹤結果
△蘭州三維實景展示
(總臺記者 馮成 高重)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