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魚擬對高頻高額賣家收取服務費。
5月16日,澎湃新聞記者發現,閑魚APP發布最新公告,據閑魚社區軟件服務費收取政策說明顯示,為持續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閑魚社區擬對于在平臺開展高頻且高額交易的賣家收取軟件服務費,對于其他賣家及所有買家繼續免收軟件服務費。
根據通知,收費門檻為當月閑魚社區賬戶下產生的成交訂單數量大于10件且累計成交金額大于1萬元。達到收費門檻后,針對當月超出收費門檻的成交訂單,以每一筆訂單實際成交額為基數收取1%。每筆軟件服務費的計算公式為1%*當月該筆超出收費門檻訂單實際成交額。
對于此次面向特定賣家的首次收費,對平臺有何影響?截至澎湃新聞記者發稿,阿里巴巴集團方面暫無回應。
通知指出,主要由于隨著買賣閑置商品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閑魚社區用戶體量在持續增長,平臺在技術、研發、運營、服務等多個方面也在持續投入。本次收費政策預計于2023年6月6日正式生效執行(對于即將滿足軟件服務費收費門檻的賣家會通過站內消息等方式提前告知),更新版的《軟件許可使用協議》于2023年5月15日進行公示,并將于2023年6月6日正式生效。
據悉,閑魚是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APP,是2014年脫胎于“淘寶二手”頻道的閑置流轉社區,2014年6月正式上線運行。閑魚也是國內最大的長尾商品(包括二手、回收、翻新和租賃商品)C2C社區和交易市場,數碼、服裝、家具、母嬰等成為重要交易品類。
2020年12月,阿里巴巴集團的高管曾在閑魚品牌戰略升級發布會上介紹,閑魚背后的本質是C2C的交易平臺。C2C交易中最核心的是信任,因此閑魚品牌升級的一切行動,都圍繞提升信任展開。
此次通知中提及的收費,對象主要是針對于每月成交訂單數量大于10件,且累計成交金額大于1萬元的賣家。
一位主營人工轉錄音、翻譯業務的閑魚店主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此前平臺未向賣家收取過交易相關的費用。上述收費調整對于真正進行閑置物品交易的賣家影響并不大,更多的是針對有固定流水的微商和黃牛。
還有一位運營二手耳機音響的閑魚店主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此前閑魚平臺對賣家是沒有收過費的。看這個費用的收取規定,其實也沒有多少。但如果賣家想要規避,也可以保證每個月不超過十單,比如一人注冊三個支付寶賬號,就可以有三個閑魚賬號。
此外,澎湃新聞記者還注意到,多位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表示,以前在閑魚上能買到二手商品,現在進去清一色的微商,把閑置社區當團隊化的店鋪經營,支持平臺多渠道打擊黃牛和二道販子。
其中一位自稱兼職賣電影票的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其閑魚店鋪月流水能過三萬元,本來毛利就低,在8%至9%,閑魚再“抽水”,對于多單跑量的低毛利商家有點多了。
上述網友還表示,按照其他幾個類似平臺的發展來看,只要開了服務費的頭,以后只會增加不會減少。而羊毛出在羊身上,平臺漲“手續費”,他就得進一步漲價。
“和其他行業、平臺相比,閑魚此次收取的軟件服務費其實并不高。”互聯網分析師丁道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類似的互聯網平臺服務,基本邏輯都是先通過免費或是補貼的方式把市場培育起來,做大后商業企業再收取一方的月費、交易傭金、服務費等方式進行盈利。對于閑魚而言,此次收費是進一步強化自我造血,增強盈利的體現。近期,互聯網行業為了生存也普遍在強調降本增效。
“收費對于企業發展而言是合理的,平臺只有賺到了錢才可以投入技術、資源和人力,進行升級和改善服務,這是穩定經營的前提。”丁道師表示,對于賣家而言,大部分應該不會因這些政策的出臺而放棄使用平臺。對于消費者而言,盡管最終的收費可能轉嫁到交易物品的提價,但從長遠來看,各方或許都能換來相對健康的交易環境。
丁道師還表示,目前,平臺和消費者普遍都更希望閑魚上是由個體發起的閑置物品交易行為,但目前個體賣家的增量相對在變少,在運營上也不太懂如何使用關鍵詞、優化產品等,給團隊化的微商和二道販子等留下了經營空間,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市場秩序。希望閑魚增加一定收入后,能夠完善平臺體系的建設,包括重塑真正的綠色經濟循環流通的體系,同時打擊黃牛和利用平臺規則大量傾銷新品、違規產品的行為。(澎湃新聞)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