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頁面還沒刷新出來,票就全賣空了”“周圍朋友都沒搶到,黃牛卻說各種價位都有”……這個夏天,演出市場強勢回暖,然而,黃牛的大行其道卻令觀眾們頗感掃興,哪怕卡點“蹲票”也常常是空手而歸。
黃牛現象早已成為演出市場的毒瘤。近年來,隨著打擊力度提升,場館外沿街叫嚷的票販子已有所收斂,可線上倒票行為似乎更為猖獗,甚至形成了某種產業鏈。且看社交平臺上的大小黃牛,消息靈通、手段各異,有時主辦方還沒放票,他們就號稱已手握大量囤票接受預定。有些稀缺票源通過層層倒手翻番漲價,廣大觀眾儼然成了被割的“韭菜”。
黃牛手上的票究竟是哪來的?說到底,還是鉆技術和機制的空子。一方面,長期浸淫圈內,黃牛們精通各類外掛刷票軟件,搶到票后只需修改觀演人信息,就能完成加價轉贈。即便售票平臺采取了技術攔截措施,也能低價雇傭真人代拍,其“手速”照樣是普通觀眾比不上的。
另一方面,作為票務領域重要參與者的二級票務平臺,也在為黃牛倒票提供便利。雖然相關規定早已明確,舉辦單位、演出票務經營單位面向市場公開銷售的營業性演出門票數量,不得低于核準觀眾數量的70%。但正是這剩下的三成,往往被黃牛們“順理成章”地壟斷,更有網友犀利指出,“平臺本身就是黃牛!”
近段時間,不少歌迷影迷自發抵制高價倒賣,讓某些黃牛的票“爛”在了手里。但也要看到,所謂“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只是一種理想愿景,徹底掃清黃牛滋生的空間,還需從票源入手理順管理機制。眼下,一些藝人團隊采取“人票雙驗”“人臉識別”等強力措施,有效打擊了捂票、囤票、炒票等行為,也收獲了粉絲網友的一致好評。與此同時,如何保證退票、換票權益的問題,也引發了新一輪爭議。在這里,其實不妨參照機票、車票等更為成熟的售票模式,提前拿出清晰透明的分配原則,列出合理的退票時段及扣費標準。在完善機制的基礎上,如果再有人頂風違規,監管部門自然可以拿出更為嚴格、更有震懾力的執法手段。
一張門票不僅是聽個歌、看個表演的事,其承載著公眾對文娛生活、文化消費的旺盛需求。期待各方形成對黃牛的共剿合力,保護好消費者的基本權益,也為消費市場持續復蘇保駕護航。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評論員 關末)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