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霍少軒 李澤凱
“智”在雄安,先探容東。作為雄安新區首個大規模建成區,容東片區肩負著探索建設經驗、創新開發及運營模式的重要使命。日前,記者來到位于片區西北角的容東供電服務中心,這座剛剛投用2個月的建筑,將滿足新區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高端企業集聚、回遷居民生產生活、大型活動保障等電力服務需求,同時為未來近10萬容東回遷居民及企業用戶提供供電保障服務。不僅如此,該中心還是雄安首個近零碳的清潔化樓宇。其智慧基因體現在何處?又有哪些高科技?跟隨記者,一起探訪。
容東供電服務中心效果圖。國網雄安新區供電公司 供圖
辦公“新體驗”
當工作人員來到容東供電服務中心,人臉出現在面前小屏幕上,門禁自動打開。人臉識別系統的廣泛應用,保障了樓宇安全。
“前來辦理日常業務的群眾不需要預約直接在一樓辦理即可。預約訪客如需上樓,也非常方便,只需提前在手機APP上將信息錄入,依靠生成的時效二維碼即可進入。”國網雄安新區供電公司工作人員路鵬程說道。
容東供電服務中心通過紅外感應裝置,實現了人來燈亮、人走燈滅,有效提高了照明系統能效。此外,在會議室預約、情景聯動等方面,中心實現了智能化應用。“比如我預約明天的會議,系統會根據時段自動幫我分配會議室。不僅如此,系統還會依據光照程度打開或者關閉燈光,自動打開或關閉遮光窗簾,自動調試空調溫度。”路鵬程告訴記者。
快遞無接觸一鍵送達、智慧食堂應用、智慧泊車系統……可以說,在容東供電服務中心,辦公新體驗觸手可及。
容東供電服務中心頂層空間的光伏板。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澤凱 攝
能源“新法寶”
空中俯瞰,鋪設在容東供電服務中心頂層的光伏板,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它將光能轉化成電能,為中心的設備運行提供電力支持。遵循清潔、低碳、智慧設計原則,屋頂光伏與建筑完美融合,實用和美觀得到兼顧。
在一層的運維大屏幕上,只見光伏發電電量、自用電電量、二氧化碳減排量等數據不斷更新。“這些實時數據,源于我們的‘新法寶’。基于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和發電地磚的光伏裝機規模,我們搭建起光儲直柔微網系統,系統每年平均發電16.05萬度,每年可節約標準煤45.51噸,減少碳排放136.9噸,系統還能實現離網安全運行4個小時,進一步提高了樓宇電氣化水平。”路鵬程介紹說。
此外,光伏板采用低壓直流微電網建設方案,有效降低了光伏發電通過電網長距離傳輸造成的損耗下降。技術先進的直流照明應用,使得整個照明系統功率損耗下降15%。
國網雄安新區供電公司數字化樓宇智慧運維管控系統。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澤凱 攝
管控“新策略”
“我們在樓宇上加裝了1154個感知設備,包括空氣溫、濕度傳感器,光照強度傳感器等,它們將樓宇環境數據采集后傳輸到內部系統,形成龐大的信息數據庫,為數據分析奠定基礎。”路鵬程介紹說。
感知設備能把容東供電服務中心的每一個硬件檢修周期、狀態,實時反饋到控制系統,遇有故障提示點,會向管理人員派發工單,便于派出維修人員及時維護。
“我們采取了全電廚房、無線充電等用能終端,搭建樓宇級物聯網平臺。同時基于物聯網與大數據,建筑內場景可通過軟件平臺實時漫游,實現每層全方位無死角監管。”路鵬程說道,“比如樓宇的能耗監測、碳排放等,就可通過上面提及的千余個感知設備進行分析,及時提供能耗調優策略。”
近零碳的清潔化樓宇、有智慧的電氣化樓宇、可感知的數字化樓宇……容東供電服務中心實至名歸。在這里,節能降耗、綠色低碳,無不體現著智慧基因。可以說,容東供電服務中心不僅是近零碳智慧建筑的示范,也是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樣板。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