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小滿小滿,麥粒漸滿。隨著麥苗逐漸由綠變黃,河北省冬小麥進入了豐收前最為關鍵的灌漿后期。
受去年罕見秋汛影響,河北省冬小麥播種普遍推遲,返青后苗情長勢復雜,奪取夏糧豐收一度壓力很大。
目前距離河北省小麥開鐮已不足半月,小麥長勢如何?夏糧豐收有無基礎?農民收益能否保障?記者深入冀中南種麥區,進行了走訪調查。
5月15日,石家莊市欒城區南高村村民正在進行小麥選種。 河北日報通訊員李明發攝
有底氣
冬小麥長勢超過預期
5月21日,小滿。
上午9時,石家莊市藁城區梅花鎮一片麥田里,種糧大戶劉召斌正指揮植保無人機進行小麥收割前的最后一次一噴多效作業。
望著眼前一片片根粗苗壯、穗大粒滿的小麥,劉召斌難掩內心喜悅:“去年受秋汛影響,麥子種得特別晚,所以一直擔心產量,沒想到今年長勢這么好。現在是灌漿中后期,最后打一遍殺菌殺蟲和營養的藥,可以促進灌漿,明顯改善顆粒容重。”
“小麥產量主要由畝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三個指標決定。理論上來說,這三個指標越大,小麥畝產越高。”劉召斌邊說邊掐下一株麥穗,“今年畝穗數達到了五十二三萬,比去年還多兩萬多,穗粒數也達到了往年水平。你看這麥粒,灌漿飽滿,干葉少,秸稈也非常有彈性。不出意外的話,今年豐收沒問題!”
劉召斌表示,目前的小麥長勢,已經遠遠超過自己的預期。
“我這片冬小麥去年10月底才全部播完。種得晚,出苗就晚,返青后苗也比較弱。當時想著能盡量少減產就不錯了,真沒敢想豐收的事兒。”劉召斌說。
冬小麥苗情從差到好的背后,是“人努力”和“天幫忙”的共同結果。
藁城區農技中心副主任李建波告訴記者,2月7日春節假期后第一天,藁城農技人員就分赴田間地頭開展了大面積的越冬期苗情墑情調查。“通過一塊田一塊田取樣調查我們發現,得益于暖冬和充足的雨水,小麥葉片帶綠越冬面積大,莖蘗比冬前明顯粗壯,苗情轉化好于預期。這對小麥返青后的促弱轉壯非常有利。”
在各地農情調查基礎上,河北省農業部門實施了“科技壯苗”行動,動員全省農業科技力量,因地因苗施策,并制訂了針對不同類型麥田的管理措施:對一類麥田,以控為主、促控結合,在小麥拔節初期進行肥水管理;對二類麥田,在小麥就要起身期時進行肥水管理,鞏固冬前分蘗和促進春季分蘗生長;對苗情較差的三類麥田,“早劃鋤、早追肥”,促進苗情轉化升級。
“就目前的長勢來看,我承包的這900多畝地,畝產應該能到1100多斤,完全有希望趕上甚至超過往常年產量。”劉召斌信心滿滿。
“5月中下旬以來,河北省各級農業部門在主要種麥區組織了一次以噴施葉面肥為主的一噴多防,主要是起到延長葉面的生理功能、增加灌漿速度、提高粒重的作用。”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種植業處處長李聯習介紹,“整體來看,今年河北省小麥已經搭起豐收架子,長勢良好,遠超預期。在后期沒有特大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可以說豐收在望。”
近日,衡水市景縣志清合作社衡麥系列節水小麥新品種示范基地,灌漿期小麥長勢良好。河北日報通訊員閔根攝
穩面積
千方百計搶收搶種
在李聯習看來,今年的糧食豐收,離不開去年秋收秋種期間河北省農業部門為穩定冬小麥面積作出的努力。
“糧食播種面積是糧食生產的源頭,穩定播種面積是穩定糧食產量的基礎。去年河北省保障冬小麥播種面積的一系列措施,為河北省今年夏糧豐收打下了堅實基礎。”李聯習表示。
直到現在,許多種糧戶仍對去年秋收期間的“遭遇”印象深刻。
“那時候,我承包的20多畝玉米地進了水,機械進不去,只能手割肩扛。幸虧村里及時找來了‘幫扶隊’幫忙,忙活了6天6夜,真的是‘虎口奪糧’。”
5月20日,邯鄲大名縣鋪上鎮后磨莊村的一處麥田里,望著籽粒漸滿的小麥,村民李好鵬向記者說起了去年秋收時的情景。
“收玉米費勁,種麥子更難。地一直都不干,冬小麥比往年晚種了一個月左右,要不是縣里的農技專家及時指導秋播,這茬麥子我真沒信心種下去。”李好鵬說。
李好鵬的經歷在河北省小麥種植戶中并非個例。
李聯習介紹,去年秋季以來,河北省降水異常偏多。10月上中旬是河北省小麥適播期,冀中南主要種麥區卻出現連續陰雨天氣,造成約2500萬畝小麥晚播。
“為了穩定冬小麥播種面積,我省各級農業部門機關干部、農業技術人員深入農業生產一線,實行包縣、包鄉、包村責任制,指導農民群眾搶收搶種。此外,還通過政策明白紙、微信公眾號、手機短視頻等方式,加強政策宣傳,引導農民播種。”李聯習表示。
在農業部門和種植戶的共同努力下,到去年11月13日,我省完成小麥播種面積3256.8萬畝,達到計劃播種面積的98.5%。但因部分地區積水過于嚴重,與2021年我省計劃小麥播種面積比較,仍有100多萬畝缺口。
“我們合作社流轉了幾千畝土地,大部分冬小麥雖然晚播,在11月中旬以前也種上了。但有300畝地由于雨水太大、地里太潮,到11月中旬還沒種。”泊頭市寺門村鎮利和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猛告訴記者。
“種麥子這么多年,從來沒播種這么晚。當時心里也沒底,心想就算能出苗,產量恐怕也難保證,可能還得賠錢,那還種它干什么呢?”萬般無奈的張猛,甚至一度想將這300畝地撂荒。
面對這種情況,2021年11月15日,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關于切實抓好窗口期冬小麥播種的緊急通知》。根據《通知》,我省統籌使用中央農業生產救災資金,對抓住最后窗口期播種的冬小麥,每畝給予150元補助。
真金白銀的補助,讓包括張猛在內的許多種糧戶心里有了底。據統計,11月15日后,我省又搶種小麥近100萬畝,2021年冬小麥播種面積達3350.8萬畝。
5月21日,在石家莊市中科院欒城實驗站,小麥專家張正斌(右一)和徐萍在觀察抗旱節水功能營養彩色小麥育種長勢情況。河北日報通訊員李明發攝
增效益
讓種糧農民多得利
“5月13日我們到湖北收小麥時,新麥開秤價是1.46元/斤。我干糧食貿易30多年了,從來沒見過這么高的價。”5月19日,柏鄉縣金谷源優質小麥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常清談起今年的麥價時,用了“天價”一詞來形容。
“去年湖北新麥開秤價是1.17元/斤,一般來說,咱們河北的新麥比湖北每斤要貴5分錢。我估計,今年河北的新麥每斤能超過1.5元。”常清分析。
有農業專家認為,今年小麥價格持續上漲,主要是國際小麥價格持續高位波動傳導所致。“今年全球小麥價格漲幅超過60%,國內小麥價格跟漲明顯。站在保護農民積極性和讓農民多得利的角度看,這無疑是好消息。”
如此好的小麥行情,讓從去年秋播一直忙碌到現在的劉召斌十分期待。“我這幾百畝麥子,種的全是優質強筋麥——藁優2018。它主要用于制作面包、拉面、餃子等對面粉筋力要求高的食品,因此從來不愁賣,每斤比普通小麥還要貴1毛錢左右。”
“今年麥子行情這么好,強筋麥沒準能賣到1.6元/斤。雖然由于晚播和農資價格上漲導致種麥成本上升,每畝純收益預計也比往年高!”劉召斌說。
和劉召斌一樣對今年小麥收成滿懷期待的,還有石家莊欒城區天亮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趙軍海。
“今年我們合作社種了3000多畝彩色小麥,主要是紫優5號和紫優11號。和普通小麥不同,我們的彩色小麥是在富硒土地上種植的,由于富含花青素,麥粒天生是紫色的。每斤能賣到2.5元以上,價格是普通小麥的2倍。”趙軍海說。
為了進一步帶動農民增收,延伸產業鏈條,合作社還建成了石磨自動加工車間,9套石磨每小時生產20斤紫麥全麥粉,低速低溫加工,保證營養的同時還能留住小麥的原香味。
“由于口感好、營養豐富,紫麥全麥粉已經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每斤面粉能賣到8塊錢,附加值大大提高。”趙軍海介紹。
農民多得利、有盼頭,糧食豐收才有基礎、有保障。根據財政部消息,近日中央財政將再下達資金100億元,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農資補貼,支持夏收和秋播生產,進一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而且,今年我省農業部門也將大力實行龍頭培育行動,發展壯大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將脫貧產業項目納入現代農業發展體系;實施幫扶助力行動,開展線上線下產銷對接系列活動,促進綠色優質農產品銷售,提高農民收入。 (河北日報記者王思達、趙紅梅 )
■鏈接
如何分辨小麥成熟各個階段
小麥從播種到成熟,整個生長過程可劃分為12個生育時期,即出苗、三葉、分蘗、越冬、返青、起身、拔節、孕穗、抽穗、開花、灌漿、成熟。
其中,小麥成熟期通常又被分為三個階段,即乳熟期、蠟熟期和完熟期。受淀粉、水分等變化所影響,這三個階段的小麥“千粒重”不盡相同,在不同時期收獲,其產量高低也大不相同。
目前,距我省南部小麥開鐮已不足半月。如何及時準確分辨小麥成熟的各個階段呢?
乳熟期階段,是小麥中淀粉開始沉積的時間。這一階段,麥粒水分逐漸下降,干物質增加加快,是小麥后期生長發育最關鍵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是麥粒由綠變黃,并有了明顯的光澤。小麥的秸稈和葉子,也由綠色向黃綠色逐漸轉變。
蠟熟初期,小麥葉片黃而未干,籽粒呈淺黃色而且無漿。蠟熟中期,小麥下部葉片干黃,莖干有彈性,籽粒徹底轉為黃色,種子含水量25%—30%。蠟熟末期,小麥籽粒中干物質積累達到高峰,品質好、產量最高,生理也完全成熟,此時是人工收獲的最佳季節。
農民檢查小麥是否達到蠟熟末期,只要取出麥粒用手指一劃,如果呈現出蠟狀,就說明到了蠟熟末期。蠟熟末期一般比完熟期(麥粒完全變硬)早2至3天。
完熟期,小麥莖稈全部干枯,籽粒體積縮小,含水量降低,呈干硬狀,用指甲擠壓不易破碎。此時為機械收割最佳時期,易脫粒且不易破碎。完熟期過后,麥粒養分會倒流入秸稈,造成粒重下降,每畝產量減產可達30公斤到50公斤。如遇陰雨連綿,籽粒會生芽發霉,品質變差,損失更大。因此,掌握收獲時機,適時搶收非常關鍵。
整理/河北日報記者王思達
■相關
及時應對天氣變化加強小麥后期田管
目前,我省小麥正值灌漿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災害性天氣可能對小麥正常灌漿成熟和適期收獲帶來不利影響。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組織省小麥產業技術體系、省氣象科學研究所等相關專家進行科學研判,提出了應對天氣變化、加強小麥后期田間管理的技術建議。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5月22日—6月10日,全省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5℃左右,南部地區接近常年,其他地區較常年偏高0.5℃—1℃;全省大部分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偏多10%—20%。
各地農業技術推廣部門要求,麥區應密切關注低溫陰雨寡照的天氣過程對小麥光合作用的影響,及時評估小麥灌漿進程。同時,做好5月下旬到6月上旬“干熱風”預報預警,積極應對收獲期降水等突發天氣情況,為確保小麥后期管理到位、收獲到倉提供技術支撐。小麥后期田間管理應以“增粒重、提品質、防倒伏、保豐收”為重點,因地制宜,分類指導。
針對重點病害開展“一噴三防”。針對開花期遭遇降溫降水的麥田,結合地塊實際,開展以赤霉病、白粉病、銹病為重點的藥劑防治,尤其是尚未進行“一噴三防”或防治后遇雨的麥田,重點進行二次“一噴三防”。各級農業技術人員要廣泛宣傳發動,組織進行田間調查,指導農民科學選用高效低毒的殺蟲殺菌劑,合理搭配植物生長調節劑、葉面肥、微肥等混配劑,一次噴施達到防病、治蟲、防早衰,延長葉片功能期、增粒重的目的,最大程度減輕病害造成的損失。
拔除禾本科惡性雜草。對去年秋季未開展雜草防治且禾本科惡性雜草發生嚴重的地塊組織進行人工拔除。應注意節節麥籽粒成熟比小麥早,且未達完熟期也可休眠后萌發。因此田間拔除的節節麥等禾本科雜草一定帶出地塊再進行銷毀,切忌剪斷后直接散落在田間地頭,為來年草害大發生埋下隱患。
加強天氣預報觀察,抓好防災減災抗逆。密切關注氣象部門的預報信息,針對發生頻率高的“干熱風”“逼熟雨”等災害性天氣,可在小麥揚花期噴施磷酸二氫鉀,增強小麥抗“干熱風”的能力,在“干熱風”出現前3—5天灌水,調節小氣候,減輕“干熱風”危害。
推行小麥減損收獲,適期高質量收獲收儲。推廣小麥機械減損和綠色倉儲技術,在小麥蠟熟末期,根據天氣情況及時收獲,減少自然損失,確保顆粒歸倉;提前做好小麥收割機的檢修調整等準備工作,保證機具性能良好,減少機械損失;加強農機手培訓,提高職業素養和技術水平,降低總損失率;優質專用小麥品種及訂單種植的小麥地塊,收獲時采取單收、單晾、單運、單儲,進一步提高專用小麥品質水平。 (河北日報記者王思達)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