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時評論員 崔志海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手中有糧才能做到心中不慌”。
盛夏六月,麥浪滾滾,河北的夏糧馬上就要開始收獲了。據河北省小麥專家顧問組組長郭進考教授預測:今年河北小麥長勢普遍好于常年、接近歷史最好的去年,夏糧豐收在望,我們的飯碗又穩了。
而聽完郭教授的預測,筆者不禁想起去年秋天與郭教授的一番對話。當時歷史罕見的秋汛給河北冬小麥播種帶來嚴重不利影響,農機難以下地,全省晚播小麥比例高達76%,越冬前一、二類苗占比只有39.2%,苗情近30年來最差。站在雨水浸泡的玉米地里,筆者憂心忡忡的問郭教授:“明年我們河北的冬小麥會不會大幅度減產?我們還能不能端穩自己的飯碗?”記得郭教授很明確回答:“不利因素是晚播,但我們還有地墑優勢,只要管理措施到位,河北的冬小麥是會渡過難關的”!
說實話筆者當時并不完全相信郭教授的話,因為和所有關注苗情的人一樣,大家的心是忐忑的,畢竟冬小麥晚播20天啊,這就是不按套路出牌的節奏,這就像很多網友不相信許多所謂專家的觀點一樣。
而事實戰勝了懷疑。面對特殊生產形勢,河北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的指示精神,全省上下面對不利條件,牢固樹立糧食安全觀,不敢有絲毫懈怠,先后統籌中央財政4億元、省級財政1.5億元農業生產救災資金,奮力推動小麥促弱轉壯和病蟲害防治;在苗情最弱的春季打響了科技壯苗百日會戰,137個產糧大縣成立糧食科技服務團,1766個鄉鎮設立糧食科技服務站,4.5萬個行政村選派糧食生產科技專員,把科技的主動權牢牢抓在手上;緊盯小麥苗情變化,分區域、分類別、分時節加強田間精準管理,先后開展了鎮壓鋤劃、春季肥水管理、中后期“一噴三防”等一系列“田間日”活動,千方百計促進苗情轉化升級。經過不懈努力,時至今日,豐收在望。
倉廩實,天下安。特殊之年的夏糧豐收,來之不易,讓保障糧食安全的現實意義更加凸顯。回想起去年的秋澇,到春季冬小麥的促弱轉壯,再到如今,從懷疑到興奮,從忐忑到篤定,思緒隨之飄舞:假如沒有黨的堅強領導,沒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沒有幾萬科技特派員的“離家出走”駐守麥田,沒有農民朋友眾志成城的日夜堅守,怎會有今天的遍野金黃!
天爭日、夏爭時。6月6日-22日,河北200萬鐵軍將由南向北,橫掃東西,將一粒粒金黃的麥粒裝進我們的糧倉。由北斗導航定位,智能系統調控的精播精種收割機、播種機一路歡唱在燕趙大地上。而我們耳邊回響的是:我們的立足點、著眼點是,絕不能買飯吃、討飯吃,飯碗里必須主要裝我們自己生產的糧食。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