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日報記者 程雅潔
5月21日清晨,陽光灑在白洋淀圈頭鄉橋東村,由河北大學雄安生態環境研究院科研創新團隊(以下簡稱“河大科創團隊”)設計的300畝近自然生態濕地實驗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堤岸上,科創團隊成員邊察看施工進度,邊對工程開展技術指導。
“目前,這塊兒近自然生態濕地已經完成了溝壕清淤、水生植物種植及鳥類棲息地營造。濕地建成后,相當于給這片淀區裝上了一個凈水器。”團隊骨干成員、青年教師劉玲博士介紹說,“圈頭鄉位于白洋淀最核心區域,是深入白洋淀蘆葦深處的一個全水鄉鎮,各村均環水,對白洋淀水質影響顯著。在這里建設近自然生態濕地,對淀區水質凈化和生態系統恢復有著重要的示范意義。荷塘葦海、鳥類天堂景象,很快會重新回到淀區百姓身邊。”
2018年初,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白洋淀項目落地雄安新區。項目由中國雄安集團牽頭,河北大學擔任技術負責單位,會同國內23家優勢單位、500多位頂尖科研人員共同完成,河北大學王洪杰教授作為項目首席科學家全程指導項目實施。其中,河北大學科創團隊的75名成員,以極具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青年教師為骨干,以博士碩士研究生為主體,項目實施之初便成建制地扎根在白洋淀腹地,成為白洋淀水質逐年向好的親歷者、設計者和創造者。
“早在雄安新區成立之前,王洪杰教授就帶領科研人員往返于白洋淀和實驗室之間,對白洋淀流域的水環境狀況進行了長期跟蹤研究。我從2018年4月開始,和科創團隊一起在白洋淀長期駐點科研。當時淀區的水污染還是比較嚴重的,入淀河流府河、孝義河水質基本處于Ⅴ類—劣Ⅴ類。”劉玲博士回憶說,團隊陸續在白洋淀建設了300平方米的實驗室和700平方米的中試(工藝驗證)場地,針對白洋淀入淀河流和淀中村排水水質污染、生物多樣性受損、濕地生態功能減退等開展技術研究。
科研工作既是腦力活,也是體力活。其中,淀區水質、底泥和生物樣品采集與監測,是白洋淀項目最基礎的工作。起初,科創團隊每月需對府河9個監測點進行水質監測,每次采樣都需要老師們帶領學生騎行20多公里,沿河采集水樣。在春、夏、秋三個季節,團隊需要對白洋淀8個國控和省控斷面進行水質監測。
為支持白洋淀入河口府河和孝義河新區段綜合治理項目,2019年,團隊每月要對府河15個監測點、孝義河8個監測點進行水質監測,同時采集每個監測點底泥柱狀樣品,分析底泥污染物分布特征及釋放規律。基于大量基礎數據和實驗室模擬與現場實驗結果,河北大學科創團隊研發出入淀河流水質提升技術,為府河、孝義河清淤和河道治理工程提供了科學可行的技術方案。
“經過多部門聯合生態治理,到了2020年初,白洋淀主要國考斷面水質已經達到地表水Ⅲ-Ⅳ類水質標準,特別是府河、孝義河河口濕地建成后,營造了良好的水生動物和鳥類棲息地。現場,在濕地可以觀測到小天鵝、疣鼻天鵝和鴻雁等國家重點野生保護鳥類。”劉玲博士的話語中滿含欣喜。
為持續深入開展白洋淀近自然生態修復機理研究,2020年7月,科創團隊在安新縣圈頭鄉橋東村建設了1000余平方米的白洋淀環境保護科學觀測研究站。同時,團隊成員圍繞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展開技術研究,16名研究生走遍了淀中78個大小村落,對89套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進、出水口端進行水樣采集,然后帶回實驗室檢測。針對污水處理設施出水不達標等問題,團隊進行了尾水深度凈化與污染物生態阻控技術研究,并設計濕地建設方案,經過實驗室試驗和模擬現場驗證后,在圈頭鄉橋東村東堤建設了“淀中村污染治理綜合示范基地和濕地生態系統構建示范項目”,建成尾水人工濕地公園30畝,成為淀區農村污水處理的樣板。
去年以來,河北大學科創團隊先后與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局共建了生態研究聯合實驗室,與中國雄安集團生態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和中交水運規劃設計院共建了雄安新區生態環境治理智庫平臺,攜手開展科技攻關,為府河和孝義河河口濕地水質凈化、內源污染治理試點等8項示范工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向有關部門提出多項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前瞻性、建設性建議。
駐點科研4年來,河北大學科創團隊從關鍵問題入手,會同23家參研單位研發出一批水資源保障、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核心技術,主持完成整裝成套技術6項、關鍵技術17項、規范導則標準17項,建成雄安新區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工程示范8項,相關成果被認定為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標志性成果,并入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團隊先后在國內外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0余篇。2022年五四青年節前夕,河北大學雄安生態環境研究院科研創新團隊憑借出色的工作成績,榮獲“河北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