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近年來,保定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目標、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和鄉村全面振興的總抓手,按照“兩確保(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三提升(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兩強化(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的工作思路,高質量繪就新時代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保定畫卷。
夯實基礎,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穩步提升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頭等大事。保定市堅持高位推動,堅決扛牢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責任,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落實落細防災減災措施。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充分調動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2023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1012.06萬畝,“夏糧”實現“面積、單產、總產、效益”四增;油料作物播種面積36.47萬畝,總產1.91億斤;特色經濟作物261萬畝,年產各類特色農產品691萬噸,年產值308億元,占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8.8%。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面提升耕地質量,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40萬畝,2023年我市成功爭創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市,計劃2023-2025年建設高標準農田335.21萬畝,到期實現域內永久基本農田全面建成高標準農田。
筑牢底線,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務必壓緊壓實防返貧工作責任。圍繞“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目標任務,聚焦“四個一批”工作重點,推廣銜接資金、長期訂單、股份合作、資產收益、產銷銜接、土地流轉托管和就業幫扶等7種產業增收路徑,深化“政府+驛站+龍頭+基地+村級組織+農戶”等15種幫扶模式,實施特色產業壯大、產業項目提升、龍頭企業培育、科技創新賦能等“七大工程”,培育了27個產業特色鮮明、帶動作用突出、機制模式創新、發展前景廣闊的主導產業,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多園的產業發展格局,脫貧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穩步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銜接推進鄉村振興成效明顯。保定太行山驛站、阜平香菇、阜平駱駝灣產業脫貧、唐縣肉羊養殖等一大批典型模式在全國示范推廣。
三產融合,鄉村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持續增強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我們圍繞做優做強農業主導產業,堅持集群、項目、園區一體推進,扎實有效推進產業富農、質量立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兩區一廊三帶、多基地、多集群”的總體布局業已形成,一批高標準智能溫室、植物工廠、裝配式高效日光溫室紛紛落地,初步形成了糧食、中藥材、林果、乳品、肉蛋、食用菌、蔬菜、雜糧等八大優勢產業,“菜籃子”“果盤子”在京津雄市場占有率逐步擴大,成為環首都城市群重要農產品供應基地。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全面推進設施農業三年突破行動。
目前,設施農業種植面積達到60.2萬畝,比2020年翻了一番,增量全省領先;先后建成45個規模基地、32個示范場景,產量突破210萬噸,新優品種率達到100%。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全市共培育農產品加工集群20個,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570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65家,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12家。形成3大品類、6大園區、150家企業、150億產值、270個菜品的預制菜產業發展新格局,入選“2023智造預制菜·新銳城市50強”,成功舉辦“中國(保定)預制菜產業博覽會”,北方預制菜產業第一城正加速崛起。創建國家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14個、省級領軍企業品牌10個。
典型示范,和美鄉村建設強勢推進
鄉村建設要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和內在要求,優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我們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制定了《關于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的決定》,配套制定了《鄉村規劃管理規范實施方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實施方案》等七個專項方案,《保定市分類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標準》和《保定市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考核評價辦法》,形成了“1711”的政策體系,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提供了基礎和支撐。
整治提升人居環境,2023年改造提升戶廁45440座、公廁489座,新建糞污處理站43座,新建維修站點75個,配備抽糞車527輛,新建廁所運營監管中心3個。阜平縣被評為全國村莊清潔先進縣,易縣、高陽、淶水被評為全省村莊清潔先進縣。
強化典型示范引領,梯次推進“1+3+N”和美鄉村示范區建設(1個易縣百里和美鄉村示范區,3個市級、35個縣級和美鄉村示范區),創建省級和美鄉村202個,示范引領全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走上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黨建引領,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健全完善
鄉村治理事關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和農村社會穩定,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基本保障。我們堅持以黨建引領鄉村治理,“五位一體”村級組織體系實現全覆蓋,“四議兩公開”制度全面推行。
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活動,推廣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等鄉村治理方式,整治高額彩禮、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問題,發揮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農村基層群眾組織作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深入挖掘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古村落等文化遺產,加大鄉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小廣場建設。積極開展鄉村治理試點創建,2023年,高陽縣小王果莊鎮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試點鎮,滿城區東方順村、徐水區小寺各莊村、曲陽縣柳樹溝村、淶水縣南高洛村、安國市門東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試點村。
科技賦能,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不斷深化
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我們始終以科技創新為第一動力,把準農業領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積極推動農高區、博士農場、農業創新驛站等科技平臺建設,大力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和高素質農民。
截至目前,農高區擁有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22家、創新創業平臺33家,入駐涉農高新技術企業1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400余家,孵化企業23家。中國農大涿州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為生命科學研究、重大疾病治療、動物育種提供了重大支撐。
創建科研攻關型、成果轉化型、企業孵化型“博士農場”108家,引進博士團隊108個,參與博士農場創建高端人才413人。建設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50家,涵蓋蔬菜、果品、食用菌、食品加工等10大類35個特色農業產業,累計引進新品種、新技術644項、申請獲得專利75個。選派306名大學生農業職業經理人,選派農業科技特派員1145名,培訓農技人員和農民1.1萬余人次,推廣新品種新技術230項。
圍繞中心,農村重點領域改革穩妥有序
農村改革必須在堅守底線前提下,進行實踐探索和創新,激發鄉村振興活力。穩步推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文冠果種植專業合作社、民宿旅游專業合作社,引導集體經濟組織加快融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格局。培育壯大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全市農民合作社1.3萬家,家庭農場超過8000個,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到2350家,托管服務面積3050萬畝次。
有序流轉農村土地使用權,全市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406.5萬畝,土地流轉率達到50.1%,其中規模流轉經營面積(50畝以上)311.5萬畝,占比38.4%。通過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采用國有平臺市農發集團自建、與民企合資合作共建、民營企業以及村民自建四種形式創新打造“保定小院”,在淶水、淶源、易縣、涿州、高碑店、定興、阜平等11個縣81個村,建設完成長租、短租和民宿1012套,其中長租小院362套,已對外出租173套,探索出一條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帶動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發展的有效途徑。
(作者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