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位于華北平原和內蒙古高原之間,歷史上是中原農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帶,有史以來,各個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相互依存、沖突、交流、融合,形成了承德得天獨厚、豐富燦爛的文化符號:紅山文化、長城文化、民族融合、塞罕壩精神……歷史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它可以為社會注入創新的活力,催生新的生產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開啟中國式現代化承德篇章的起步之年。以文化為引領、以旅游為形態的區域內生增長模式,已經成為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歷史使命和必然選擇。文旅事業關聯著人們對“詩和遠方”的美好想象,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文旅產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充分展現承德文化、承德精神、承德價值。
“三道長城”理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重新劃定了承德歷史文化的分界線,用“軍事固態長城”“民族融合長城”“綠色發展長城”三個歷史性階段,全新解讀承德區域的歷史文化,以簡潔明快的理念,向人民群眾提供更具文化價值的融合體驗,建立符合國情的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模式與創新路徑。
“三道長城”理念,優化承德歷史文化傳播效果
承德的歷史是整個中華民族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探索中華文明起源不可缺少的內容,在中國歷史文化創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叭篱L城”理念,從文旅融合視角體現了承德傳承歷史文脈、構建現代都市、繁榮文旅生態、激發城市活力的功能,為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做出探索實踐。
第一道“軍事固態長城”——各民族之間沖突、遷移與融合。承德地域自古為中原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交往的接合部,是銜接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區域,同時也是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交錯地帶,而文化交錯必然會產生更富有生機、極具創造力的優秀民族文化,從而使承德成為中國古代北方文化的重要策源地。
文獻記載:“長城以外古為引弓之國,建庭卓帳,遷徙無常?!薄妒酚洝酚涊d:“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之。”(《史記》卷110《匈奴列傳第五十》)萬里長城從燕趙起,中經秦漢,直至宋明,上下二千多年,從其本質上來說,是中華民族南北分治的象征,是中原農耕帝國和北方游牧帝國長期互相并存的歷史見證。各民族互相侵擾、互相沖突的戰爭在承德的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長城起到了重要的軍事防御功能。隨著歷史的發展,長城在其軍事實用功能逐漸消退,其文化精神作用不斷增強,它一方面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另一方面邊外開發促進了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帶動了北方經濟的發展。
第二道“民族融合長城”——促進民族團結,實現天下統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匯在清代反映得最為突出。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每一處景觀從構建到題名,無不滲透著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因素。康熙皇帝借鑒歷代帝王治國之道,打破長城內外界線,實施“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及“以德為衛”“以兵息兵”的軍事策略,最終實現了天下統一,承德成為促進民族團結的特殊區域。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是承德這座山城的靈魂和生命線。經康熙、雍正、乾隆三帝近百年的苦心經營,完成了山莊和周圍寺廟的主要工程,皇帝每年有半年時間住在這里,聯絡邊疆少數民族王公貴族,接見王公大臣和外國使節,處理國家統一和邊疆民族問題,因而成為當時北京以外的第二個政治中心。從文化的角度來說,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形成了豐富深厚的歷史文化印跡,此道“民族融合長城”融匯于承德這座城市的血脈之中,成為它的靈魂和生命依托。
第三道“綠色發展長城”——鑄就了綠色傳奇的精神偉力。2021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承德塞罕壩機械林場考察時指出:“塞罕壩林場建設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斗史。你們用實際行動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這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示范意義?!卑雮€多世紀,112 萬畝人工防護林,是一代又一代塞罕壩林場工人用實際行動創造的綠色奇跡。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寄托著中華民族的夙愿和期盼,凝結著中國人民的奮斗和汗水。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長期實踐探索的成果,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此道“綠色長城”把塞罕壩精神植入高質量發展全過程,加快把文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立足國際生態旅游城市定位,做好“文化+”文章,推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體融合,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三道長城”理念,促進承德長城綠色經濟帶文旅深度融合
在《承德市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2-2035年)中,把承德文旅深度融合列入事關全局、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大工程。對承德來說,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三道長城”理念正是在深挖承德豐富的文旅資源,其劃分彰顯出了承德獨有的文旅特色,是大力推進文化旅游融合、推動旅游產業化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創新創意范例。
文化賦能成為文旅融合的關鍵變量。文化創新驅動著旅游增值,文化越來越成為文旅核心生產力。承德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眾多的文物古跡和厚重的文化積淀,堪稱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一個縮影,也是這座塞外明珠秀美山城的靈魂和魅力所在。城市本是一種歷史文化的載體,每個時代都會在城市建設中留下深深的歷史足跡,成熟的城市離不開歷史文化發展的根脈,“三道長城”文旅綠色經濟帶的劃分,為歷史文化遺產城市建設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2022年已經成為旅游行業重要的分水嶺,旅游地域疆界已經被突破,旅游產業正在朝新的文化附加值出發,文旅融合背景下需要尋找新的思路。
文化和旅游“融”得自然、“合”得協調。文化加上創意塑造出的意境是獨特的,它可以讓歷史站起來、讓文化醒過來,以專業塑品牌,可以使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經久不衰的魅力。在文旅融合時代,“故事力”就是“影響力”,講好故事,歸根結底靠文化的積淀和輸出。承德擁有“5000年紅山文化、1000年契丹文化和300年山莊文化”的豐厚家底,激發它們的活力,打造出響亮品牌,承德文化才能流光溢彩?!叭篱L城”文旅綠色經濟帶的劃分,是能夠和當下的生活有鏈接和互動的關鍵點,把這種有生命力和當代活力的文化挖掘出來,真正激活它,并賦予其時代的精神,形成文化圖騰。
讓承德的“詩”和“遠方”相得益彰。未來旅游的本質,不是消費大山、大水,而是消費其背后的文化附加值。用戶的旅行動因可能不再是為了到達,一首詩、一支歌、一部電影、一本漫畫……都有可能帶來一場旅行。打卡一座城市的文化場館,了解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從旅途的“可選項”變成了“首選項”,通過文旅融合,讓建筑空間成為市民和游客的精神家園?!叭篱L城”文旅綠色經濟帶的劃分,不斷豐富承德城市文化品牌內涵,為推動承德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更多力量,用“詩和遠方”創造更多幸福美好,讓旅游強市的大文章有詩意更有溫度、有遠方更有未來。
以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構建中國式現代化承德文旅美好篇章
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要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旅游發展觀,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走中國式現代化文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之路。近年來,在高質量發展的理念下,承德加快轉變旅游業發展方式,提升旅游發展質量,大力推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文旅工作邁上了新臺階。“三道長城”理念,為打造承德文旅高質量發展獻力獻策,使中國式現代化承德篇章落地見效。
把握文化價值引領,積極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旅融合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實踐路徑,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叭篱L城”理念突出了文化旅游景區特色、重視文化旅游的內容輸出,文旅融合發展不能只對傳統景區進行簡單的文化包裝,應對歷史文化進行認真梳理和深層次挖掘,不斷提升文化旅游產品的內容深度,充分展現承德文化、承德精神、承德價值。
媒體融合時代下,拓展多種傳播途徑與方式。媒體融合是國際傳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業模式,也是我國媒體當前的傳播模式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使得傳播渠道、傳播方式、傳播內容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尋找文化之根、歷史之源,聚焦承德在歷史長河中重要的事件、人物、故事,著力反映承德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因此,在承德文旅發展過程中,將承德充滿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融入旅游全程,用景點貫穿承德的發展歷史,講好承德故事,充分利用已有的傳播主體、拓展新的傳播主體、拓寬傳播渠道,承德記憶以更有創意的方式打開,詳細規劃地傳播,可以讓廣大受眾通過歷史文化的人文切口,去了解、認識、信任一座城市,達到城市品牌建設的目的。
構建承德長城綠色經濟文旅融合,提升生態旅游綠色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作為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京津冀西北部生態環境支撐區和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進一步發掘承德歷史文化遺存,推動文物活化利用,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精心打造更多體現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努力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承德模式。
楊潤忠 彭靜 李昕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