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硅是一種讓我癡迷的材料。”4月24日,在唐山三友硅業公司研發部實驗室初見趙潔,外表靦腆的她一談起有機硅便滔滔不絕,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幾乎沒有停頓。
有機硅在業內俗稱“工業味精”,下游產品多達上萬種,從航天密封膠到化妝品、從醫用導管到嬰兒奶嘴,有機硅產品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在這種神奇材料身上,趙潔懷著一顆赤誠的報國之心,已經投入了14年時光。
從對有機硅的癡迷熱愛到攻克無溶劑法制備高含氫硅油技術,再到研發出環氧硅油、紡織整理劑、電子灌封膠等十余種有機硅下游新產品,有機硅與趙潔互相成就。其間,她帶領團隊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參與制定團體標準2項,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她是一個“怪人”。你想不到,在攻克無溶劑法制備高含氫硅油技術后,她居然選擇了離開崗位,去攻讀博士。
從出象牙塔到再進象牙塔,她經歷了什么?這要從2010年7月她剛上班一個多月說起。
那天一上班,趙潔和同事們就接到了第一個課題——研制無溶劑的高含氫硅油制備技術。那時研發部剛剛成立,實驗室里算上她,才5個人。國內高含氫硅油生產技術大多添加有機溶劑,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無溶劑的高含氫硅油制備技術被國外公司壟斷,可借鑒的資料幾乎沒有。趙潔和同事們都是化工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雖有理論基礎,但都是新手,項目研發之路困難重重。
“技術是學出來的,經驗是干出來的。項目交給咱,咱就得搞出個名堂。”趙潔和同事們翻閱大量文獻資料,查不到的內容就根據專業書籍上的相關化學原理摸索試驗,沒有專門的實驗室,他們就在空閑的實驗室“打游擊”。 水解、分酸、中和、脫色……實驗中,單水解工序就要兩三個小時,且有機硅單體反應劇烈,需要緊盯現場,每隔三五分鐘,就得記錄一次數據,趙潔在實驗臺前經常一站就是十幾個小時。“那段時間生活特別簡單純粹,睡前腦子里是實驗,一睜眼又是實驗,做夢都是在想辦法。”趙潔笑道。
經過半年多近乎“瘋狂”的研究,2011年,趙潔和同事們研發出了無溶劑法制備高含氫硅油的技術并實現產業轉化,此后無溶劑法高含氫硅油還被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并榮獲中國專利獎、河北省科技進步獎等,產品出口美國、加拿大、歐盟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工作后參與研究的第一個項目就獲得這樣的成功,讓她感到幸運的同時,更讓她感到本領恐慌,“如果我有更多的專業知識,我的研究會更快。我要繼續給自己充電,公司也非常支持我。”趙潔本可以半工半讀,但她定下目標,就全身心地投入。
趙潔(右)與研發人員探討嵌段硅油的制備技術
她還是個“神人”。你想不到,她3年就拿到了博士研究生畢業證。
想讀博士面臨第一個難題是怎么才能考上,化工學在當時就是一個比較熱門的學科,想報考的人很多,工作時扎實的理論功底和研究實踐,是她最大的底氣,趙潔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被錄取。第二個難題是怎么能畢業,這一專業的博士畢業多有延期。2012年9月,剛一入學,她就做了3年研究計劃,卯著勁兒卡著時間節點做實驗、趕進度。讀博期間,原本發表2篇核心期刊論文就可以了,可趙潔發表了4篇,并獲得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
從一條條數據中總結思路,從一個個分析方案中尋找創新方法,從一次次實驗中研發新的技術。再次返回唐山三友硅業公司,她對有機硅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2015年,應客戶需求,趙潔信心百倍地帶領團隊開展輪胎用有機硅脫模劑項目研發。然而創新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提高產品成膜性、解決脫模后輪胎表面油斑殘留問題……經過不斷的工藝提升和完善,送給客戶試用的產品小樣還是有問題,這讓團隊成員一時陷入沮喪。
冷靜!冷靜!再冷靜!“一個念頭閃過我的大腦,讀博時參加的一個報告會,老師好像講到過類似情況。”趙潔回到反應釜前,仔細觀察反應物料的狀態,捕捉微小的變化,及時調整反應條件、優化制備工藝,當反應器內乳白色的物料逐漸泛起微微藍光,無數個細小的液滴匯聚成均勻的連續性液體……“成了,大家快來看!”趙潔興奮地說。經測試,產品性能良好,并獲得了穩定的客戶訂單。當第一批輪胎用有機硅脫模劑產品正式走下生產線的那一刻,她似乎可以“松一口氣”了,但她并未止步,很快又投入到粉料型脫模劑的研發中……
“科研人永遠在路上,前方總有高峰等著你不斷攀登,這也正是科研的魅力。”14年來,趙潔帶領團隊先后研發出端乙烯基硅油、有機硅脫模劑、有機硅消泡劑等10余項有機硅新產品,不斷實現“從0到1”“從1到N”的突破。
如今,她把不斷學習探索的習慣又帶到了“趙潔創新工作室”。在工作室進門處最顯眼的位置,《硅材料科學與技術》等有機硅產業相關書籍整齊排列。趙潔還不定期組織舉辦“研究課堂”,只要逮著機會,就會跟同事分享關于有機硅技術和創新方面的學習心得,做好“傳幫帶”,帶出的徒弟逐漸成為研發的骨干力量。
在趙潔看來,從事科研工作,就像在廣袤的大地上前行,腳下沒有現成的路,只有不斷突破求新,才能找到實現目標的正確方向。探索有機硅的世界,趙潔一直在路上。
作者: 陳紅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