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郭甜肖 馮碩 戴璐繁
雖然現在身兼數職,但“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負責人”這個身份,是張曙光最看重的。手機里,“保定中關村工作群”一直置頂。
他與保定的溝通也是24小時在線。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北京和河北在產業方面的聯系愈發緊密。2015年4月,中關村在京外設立了首個創新中心,即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張曙光作為創新中心運營團隊核心成員之一,從北京來到保定。
帶著壓力和期待,九年來,張曙光不停地在北京、保定兩地跑,全身心地展開運營工作。研究企業和科研院所對接情況;分析項目運營團隊還需要哪些支持;接待合作伙伴來訪,找尋雙方合作的契機……他每天的工作安排得滿滿當當。
“吸引企業、留住企業的,不再只是某項優惠政策、補貼措施,而是園區的發展環境、發展理念。”張曙光說,“我們就是要打造一個類中關村的創新生態系統。”
一個生機盎然的創新生態系統是由各種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張曙光介紹,創新中心為入駐企業搭建起了金融、創新、人才等一整套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管家式的“類中關村”服務體系和運營模式,各種創新要素在這里實現了深度融合。
一組數據,見證著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的九年變化:注冊辦公企業362家,入駐率81%,吸引京津冀創新人才超3000人,園區企業擁有知識產權數量超1000件。
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長大了,和它一起成長的張曙光,肩上的擔子也更重了。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深化合作,拓寬合作領域,搭建國際合作橋梁,布局新賽道。”張曙光信心十足。正在建設中的保定·中關村數字經濟產業園預計2025年交付運營。園區將圍繞保定“醫車電數游”五大優勢產業,以科技服務為支撐,布局細分領域專業園區,重點承接京津冀數字經濟產業項目200家,實現年產值30億元。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