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吳苗苗 李元華
6月15日,河北省黃驊市83萬畝旱堿麥全部收獲完畢。這段時間,笑容一直洋溢在河北省農科院農業資源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振宇臉上,因為羊三木回族鄉林江農場示范田里的旱堿麥喜獲豐收。
“經過專家測產,示范田小麥平均畝產318.1公斤,比對照田增產了43.1%。”劉振宇攤開手中新收獲的麥粒圓潤飽滿,籽粒發育明顯優于普通地塊。
專家對試驗田里的旱堿麥進行測產。
為什么這片麥田能實現高產?劉振宇笑言是因為找到了旱堿地上種小麥的“好搭子”。
劉振宇向記者揭秘,這個“好搭子”就是在黃驊市有著20多年種植歷史的苜蓿草。
苜蓿是一種優質牧草,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經濟效益,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譽。農戶播種一次,能連續收獲四五年,是牛、羊等草食動物養殖的重要飼草。
“苜蓿是豆科植物,根部共生有固氮根瘤菌,能夠固氮提高土壤肥力。經過研究我們發現,種植苜蓿5年以上,鹽堿地土壤中鹽含量可以降低60%,土壤有機質、速效氮含量分別提高16.5%和45.7%。”劉振宇介紹,鹽堿地土壤肥力得到改善,種完苜蓿以后,再種植旱堿麥,就可以減少肥料用量,并提高小麥的產量。
劉振宇(左)與專家交流旱堿麥治理措施。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李元華 攝
據了解,河北省農科院資環所的專家們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構建了“苜蓿—小麥玉米輪作5+2技術模式”,即種植苜蓿5年后,翻耕輪種一季旱堿麥和一季夏玉米,可實現6年輪作周期內畝均純收入超千元,與傳統冬小麥—夏玉米輪作種植模式相比,小麥玉米單產提高40%至50%。如今,這個模式入選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主推技術和河北省“藏糧于地”“綠色發展”農業主推綠色模式。
6月20日,在距離林江農場30公里的羊二莊鎮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滄州綜合試驗站的試驗田里,20多畝苜蓿流青滴翠、迎風搖曳,大型機械正開足馬力進行今年苜蓿第二茬收割。
“今年在天氣比較干旱的情況下,我們的苜蓿地依然迎來豐收,而且品質提高許多,這都得益于我們實施的一系列鹽堿地管理技術。”黃驊市農業農村發展局飼草工作站站長于合興介紹。
于合興(中)與劉振宇(右)交流苜蓿種植技術。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吳苗苗 攝
苜蓿具有耐旱耐鹽堿的特性,黃驊市自1999年開始發展苜蓿種植,但由于最初農戶種植品種良莠不齊、種植技術粗放,嚴重制約了苜蓿產業發展。
“鹽堿地種植苜蓿的關鍵就是保苗,只有保住苗,才能讓土地上的‘綠色’從無到有。”劉振宇告訴記者,以前農戶種植苜蓿完全依靠旱作雨養,不進行管理,出苗率不足50%。
經過調查研究,滄州試驗站的專家們發現,土層水分快速蒸發是造成種子萌發期極度缺水的主因,因此他們嘗試在秋季對土地進行深耕深松,當翻耕深度達到20—25cm時,耕層土壤含鹽量能夠下降35%左右,通透性和蓄水能力也均有明顯提高。
劉振宇在試驗田里查看苜蓿長勢。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李元華 攝
“簡單理解就是鹽在土壤里是往上走的,坑挖到合適深度,不但能更好地躲開鹽,還能吸收到更多的水,讓苜蓿種子‘解渴’。” 劉振宇對記者說,這項深松擴容抑鹽技術使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了33.9%,苜蓿單產提高了36.8%。
遇到難題不慌,一個一個攻克。滄州試驗站的專家們扎根鹽堿地20多年,研究建立了以“深松擴容抑鹽、有機增施隔鹽、平地聚墑淋鹽、溝播聚墑躲鹽、種菌融播抗鹽、適期播種避鹽”為核心的中重度鹽堿地苜蓿高效建植技術,苜蓿出苗率達80%以上。
劉振宇查看渦度相關系統。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吳苗苗 攝
治理鹽堿地,離不開科學理念。根系復壯技術、中重度鹽堿地綠肥+苜蓿梯次改良利用技術……越來越多科學技術的應用,讓鹽堿地破“堿”重生,讓“牧草綠”不斷升級,讓鹽堿地治理“新療法”持續更新。
目前,黃驊市苜蓿種植面積已達20余萬畝,2023年全年產量17余萬噸,苜蓿產業實現產值近4億元,草農戶均增收3萬余元。
“去年,我們在苜蓿試驗田里新安裝了先進的渦度相關系統,可以實時監測苜蓿生長的土壤濕度、溫度等數據,通過評估苜蓿在鹽堿地上的生長情況以及對土壤水分和碳循環的影響,對于了解苜蓿種植在改良鹽堿地生態環境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劉振宇說,先進設備的使用也必將會讓鹽堿荒灘上增添更多“新綠”。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