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除了能包粽子,還能干什么?走,今兒咱們去大運河東光段謝家壩長長見識!
看,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糯米大壩——謝家壩,用灰土和糯米漿逐層夯筑而成。200多年前可沒有混凝土,但它比混凝土還結實,電鉆都打不透。
謝家壩全長218米,厚3.6米,高5米。相傳清朝末年,南運河河北連鎮段,曲折多彎,水勢兇險。當地謝氏鄉紳捐款,購進糯米,組織人力,用糯米漿與白灰、黃土,按比例混合筑壩。大壩建成后,這段運河再也沒有決堤,古代勞動人民為世界水利貢獻了中國智慧。
謝家壩為啥能入選大運河世界遺產點?大運河滄州段為啥彎道多?讓我們聽聽專家怎么說。
“我們遴選了8個文化遺產點備選,謝家壩由江米、灰土夯筑而成,在整個大運河上僅有兩處,它以它的獨特性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點。運河離開山東進入河北,水面總落差18米,相當于6層樓高。所以,滄州段在修造時開鑿了許多彎道,這樣一方面保證了行船安全,另一方面也保證了干流行洪。”滄州市文物局原局長、原河北省聯合申遺辦公室主任王玉芳說。
謝家壩往南,滄州至德州段的這段古河道,也是世界遺產點。這里最大的特點就是保持了運河的原真性,運河兩岸以農業發展為主,有種古樸的美。這些年,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東光縣打造了大運河謝家壩水工智慧展示館、大運河森林公園氧生園、大運河武術文化公園等景觀,繪就了一幅運河美景。
現在,大運河滄州段全線通水,滄州市區段實現旅游通航,大運河滄州段流經的8個縣(市、區)堤頂路全線貫通,有水、有船、有景,這么美的大運河,您不過來看看?
策劃:王德龍 張健
文案 出鏡:代晴
拍攝:崔上
后期 海報:孫燕
出品單位:中共滄州市委網信辦 長城新媒體滄州記者站
鳴謝:東光縣委宣傳部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