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堿地吃上“益生菌”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吳苗苗
鹽堿耕地高標準農田18萬畝,土壤耕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0.7克/千克,土壤pH值平均降低0.05,耕地質量平均提升0.13個等級。這樣一組數據是2023年至今,河北省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交出的答卷。
這一年,我走到了滄州、唐山、張家口、秦皇島等地,親眼看到了“昔日鹽堿地,今日新糧倉”的巨變。
前不久,我在河北滄州黃驊市呂橋鎮幸福村采訪,農田里剛剛播種的高粱已經出苗,綠油油的,長勢喜人。村民王秀德見到我高興地打著招呼,他說今年他家種的100多畝小麥豐收了,每畝地收了350公斤麥子,比村里其他農戶每畝地多收了90多公斤,在說的時候,我看到他眼神里流露出滿滿的驕傲。
為啥他家的麥田產量高?王秀德招呼我蹲下,指著作物根部說,因為他使用了“秘密武器”。
王秀德口中的“秘密武器”是一種新型生物酶制劑,在給小麥噴灑基肥或葉面肥時,把一定量的新型生物酶制劑添加到化肥中,就會產生1+1>2的效果,不但可以減少化肥用量,還能讓小麥長得更好,產量更高。
為什么新型生物酶制劑這么神奇?我找到了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省雜糧雜豆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李順國,來為我們揭秘。
原來,新型生物酶制劑是一款以蚯蚓源生物酶為核心,融合硅鎂土壤調理劑及生物菌的新型農用生物復酶制劑。通過提取蚯蚓核心活性成分,科學組裝復合益生酶,可以部分替代化肥,提升土壤肥力,減少化肥使用量,是很好的“土壤改良劑”。同時,它還可以作為“生物刺激素”促進植株根系發育,增強作物抗逆性能,提高作物品質及產量。
黃驊東臨渤海,土地鹽堿瘠薄,農作物生長困難。農民在長年的耕作過程中,施肥量過高也加重了土壤質地變差。用上了新型生物酶制劑,就像土壤吃了“益生菌”,改良土壤肥力,給莊稼補充足夠的營養。
李順國(中)與趙宇(右)在高粱試驗田里交流種植模式。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李佳琦 攝
2023年10月,李順國帶領團隊與黃驊市農業農村局合作,首次將新型生物酶制劑示范應用在鹽堿地旱堿麥上。今年夏收,專家組對示范地塊旱堿麥進行了測產,酶制劑施肥區旱堿麥畝產351.6公斤,比對照區增產38.31%。
李順國給我算了一筆“經濟賬”:生產過程中,酶制劑施肥區比對照區每畝增加了39元的農資投入,但每畝地增產達97.4公斤,按照旱堿麥每公斤2.5元計算,每畝凈增收達204.5元。
鹽堿地是一筆“沉睡”的耕地財富,如何喚醒這部分土地資源,創新轉化為生產力,是必須破解的重要課題??萍脊ぷ髡咴谔剿鼷}堿地改造的同時,也在“以種適地”上不斷嘗試。
在黃驊,農民有著一年播種“小麥+玉米”兩季作物的種植習慣,但是通過研究專家發現,高粱更適宜土地貧瘠、土壤鹽堿度高的地區種植。因此從2022年開始,省雜糧雜豆創新團隊的專家們就開始探索開發適合冀東鹽堿地的“旱堿麥+夏高粱”增收新模式。2023年5月,在滄州黃驊市滕莊子鎮東道安村開展了小地塊試驗,通過測產驗證,“旱堿麥+夏高粱”新模式比“旱堿麥+夏玉米”傳統生產模式每畝增收384元至509元。
實踐證明,“旱堿麥+夏高粱”新模式具有調整種植結構、輪作倒茬、增產增收優勢,為鹽堿地綜合生產探索了一條新途徑。
新理念引領,新技術賦能,如今誰能說白茫茫的鹽堿地與米糧無緣?
目前,河北省從強化種業創新與示范、加強鹽堿地改造提升、壯大特色加工產業等方面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2024年,滄州市夏收旱堿麥154.7萬畝,畝產260公斤,總產40.22萬噸,面積、單產、總產同比分別增長54%、6%、64%。從“以地適種”到“以種適地”,河北讓種子和土地相向而行,貧瘠的鹽堿地正在變成“米糧川”。
監 制:趙永剛
策 劃:張 霰 冀 偉
統 籌:胥文燕
編 導:田 夢
記 者:吳苗苗
攝 像:姚 杰
后 期:吳 昀
視 覺:筵 怡
化 妝:岳曉燕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