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候鳥棲息地保護修復 珍視世界自然遺產寶貴名片
滄州南大港守好“金招牌”用好“聚寶盆”
近日航拍的南大港候鳥棲息地。滄州南大港產業園區供圖
8月6日,在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茂密的蘆葦叢內,一只只草鷺正在嬉戲、覓食,引來游客競相觀賞。
“隨著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地,越來越多的鳥類愛好者和游客來到這里,打卡拍照,觀察鳥兒的生活習性,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神奇。”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南大港產業園區文化旅游局局長肖棚譯說。
近日,草鷺在南大港候鳥棲息地蘆葦叢中嬉戲。通訊員宋文峰攝
7月26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包含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在內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評審,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由此成為我省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河北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申遺成功,將河北的濱海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推向了世界舞臺,這不僅是中國濱海濕地保護的重要里程碑,也將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上的候鳥提供更加穩定和安全的棲息環境。”省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處長張建國說,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作為我省世界自然遺產的第一張名片,它的申遺成功,充分體現了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豐碩成果。
近日航拍的南大港候鳥棲息地。通訊員劉洪睿攝
南大港產業園區自然和規劃局局長孟召蕾表示,滄州南大港濕地此次申遺成功,將為滄州整合各類資源,推動大運河文化帶滄州段與南大港濕地共同打造世界遺產片區、京津冀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帶來新機遇,也為滄州市乃至河北省世界遺產申報工作提供了成功模板。
滄州市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成為我省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為契機,強化保護修復,切實提高遺產保護能力和水平,守好“金招牌”。立足強化濕地保護修復,滄州市將落實并建設好2024年國家重要濕地保護與恢復、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科學謀劃2025年生態修復項目,以實際行動持續改善世界遺產地生態環境,構筑京津冀綠色生態屏障。
同時,滄州市還將加快南大港世界遺產展示中心建設,通過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申遺過程和成果展示,不斷提升南大港濕地作為世界級候鳥棲息地的地位,持續增強其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知名度。此外,全面做好宣傳推廣,深入宣傳好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果,認真總結濱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成功申遺、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典型經驗,推動南大港濕地綠色發展模式成為全省樣板。
今年春季,成批的白枕鶴遷徙到南大港候鳥棲息地。通訊員劉洪睿攝
滄州市還將全面整合資源,用好世界自然遺產“聚寶盆”。該市將充分把握南大港候鳥棲息地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地這個契機,做好自然遺產傳承、利用工作,努力塑造具有南大港特色的“大洼文化”品牌。同時,發揮世界自然遺產地優勢效應,進一步擴大區域知名度,科學打造觀鳥研學、濕地觀光、濕地康養度假等生態旅游產品,努力將濕地周邊建設成以服務業為支撐的綜合經濟發展區,進一步帶動全域旅游和本地服務業發展。
南大港候鳥棲息地位于渤海灣西部,總面積達7500公頃,屬于典型的濱海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擁有環渤海生態區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典型沼澤濕地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生態和科研價值。該地現有鳥類271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16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52種,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停歇地、中轉站以及眾多珍稀水鳥的棲息繁殖地。據統計,每年經由該地的旅鳥種類達152種,在遷徙季節,每隔5至10天就會更替一批不同的種類及群體。(記者 戴紹志)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