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邯寶鋼鐵、東郊熱電兩家企業,邯鄲市率先開展全流程“零排放”試點建設,大宗物料和產品清潔運輸比例已達90%以上;持續開展道路積塵負荷走航監測,實行“日通報、周考核”,1—6月份全市走航監測優良率達到83.2%;大力推進工業企業全面創A創優,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分步有序推進4284家工業企業創A創優……
藍天白云,樹木蔥蘢,生態和諧之美盡在眼前。
“綠色生態之于邯鄲,是發展根基,也是亮麗底色。”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清龍表示,為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今年以來,邯鄲市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謀劃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市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精抓細管,只為“藍天”常伴
“圍繞鞏固‘退后十’成果,今年邯鄲市制定了‘退后十’鞏固提升攻堅行動方案,以降低PM_2.5和PM_10為主線,推動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以科學的舉措、創新的手段、精細化的管理,系統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李清龍表示。
為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邯鄲市高位推動,深入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減排。嚴格實施工業企業排放總量和污染物濃度“雙控”制度,按照“單位污染物排放量稅收貢獻”和“環保績效等級”確定減排比例,今年上半年三項污染物日均排放量60.98噸,較省定基準值下降23.87%。在兩家鋼鐵企業試點開展CO治理,五個涉鋼縣(市、區)開展煤氣平衡能力評估,推進廠界監測站點建設,提升管控水平。大力推行城區道路“沖洗+洗掃+清掃”三步作業法,持續開展道路積塵負荷走航監測。制定《邯鄲市建筑施工揚塵治理標準化工地標準》,在重點區域351個工地開展標準化創建,目前已創建333個,占比94.9%。
創A驅動,推進重點工程。邯鄲市將鋼鐵、焦化等重點企業環保績效創A作為推進污染減排的重要手段,分類分批推進、精準靶向施策。“一企一策”制定幫扶方案,成立工作專班,配備專業力量,幫助企業解決創A難題。今年初,邯鄲市制定《邯鄲市推進工業企業環保績效創A創優實施方案》,將重點行業環保績效創A納入經濟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總體部署,以創A培育行業支柱企業,以實現超低排放為引領,促進企業產品結構特色化、多樣化、低碳化。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分步有序推進4284家工業企業創A創優。
低碳轉型,能源先行。在能源領域,今年上半年,全市71臺燃氣鍋爐、5臺燃油(醇基燃料)、48臺燃生物質鍋爐完成新能源替代或關停拆除,909家農業生產經營戶散煤清零。把新能源重型貨車推廣作為重要突破口,積極打造全省新能源重型貨車推廣試點、省級綠色交通示范區試點。截至目前,全市新能源重型貨車保有量4282輛。在邯寶鋼鐵、東郊熱電兩家企業,率先開展全流程“零排放”試點建設。打造永年區全域非道路移動機械新能源化示范區。
截至7月22日,邯鄲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803,全國排名倒18,階段性完成空氣質量“退后十”目標;PM_2.5年均濃度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33%;優良天數106天,同比持平;重污染天數7天,同比減少2天。
全域治水,共繪水美畫卷
近年來,峰峰礦區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深入開展滏陽河生態修復污染防治攻堅、人居環境整治等行動,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吸引眾多鳥類前來繁衍棲息,白鷺由在此“做客”變成每年來“定居”,正是峰峰生態環境改善的最好例證。
開河馬頭是磁縣滏陽河水系的主要景點,榮獲全國“網紅鄉村旅游目的地獎”。夜幕降臨,開河馬頭在燈光下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像一條金黃的絲綢,靜靜地飄落在滏陽河畔,橋下時有游客乘興泛舟,船與橋的交織之中,再現大宋漕運盛景。
“假期我們一家專門從安陽來磁縣開河馬頭游玩,劃船賞景,仿佛置身于‘清明上河圖’中,真是不虛此行!”來自安陽的游客王女士說。
磁縣在高標準打造滏陽河的同時,把生態修復工程與文化旅游相結合,建成了開河馬頭、如意湖生態濕地公園以及開河遺韻、觀瀾小筑、花間水徑等景區和景觀節點,不僅形成完整景觀序列的滏陽河濱水風貌片區,集文化、旅游、購物、民宿等多元化業態于一體,讓沿岸群眾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提升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同時具有防汛、生態、休閑、游憩、健身等功能,滏陽河生態修復工程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多贏。
水環境持續改善的背后,是全市齊心協力狠抓治理的結果。今年以來,為不斷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邯鄲市建立“加密監測—分析預警—響應處置—月度考核”“受納水體—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單位”全過程監督管理等機制,積極推進水生態修復。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排查入河排污口1224個,依法封堵取締5個,邯鄲市曲周縣支漳河及其支流緩沖帶建設、北湖北部表流濕地建設及生態修復等4個項目通過省級項目評審。
源頭防控,守護一方凈土
土壤環境質量狀況直接關系農產品安全,關系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邯鄲市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管理”原則,強化土壤污染管控治理措施,深入開展耕地土壤、重點行業企業重金屬污染排查,對全市建設用地進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監管,督促相關責任單位嚴格落實土壤和地下水環境保護責任,嚴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質排放,深入打好凈土保衛站,防范土壤污染風險,讓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鞏固提升。
今年上半年,邯鄲市開展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行動,開展原滏陽化工廠廠區遺留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共排查涉重金屬企業39家,完成25家企業優先監管地塊管控,占年度任務76%。開展考核點位周邊污染源排查,對峰峰礦區等6個縣區化工園區進行溯源斷源,全市11個國考點位水質全部達到考核要求。持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選擇科學有效治理模式技術,今年上半年完成149個村莊治理,全市累計完成2938個村莊治理,治理率達到54.4%。全面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整治,5月份成功獲得國家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獲得中央支持資金1億元。在全市范圍內排查農村坑塘(溝渠)3364處,核實黑臭水體122處,已整治15處,剩余107處納入試點治理項目,計劃2025年底前完成。對面積較大水體,謀劃實施EOD項目,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從根本上解決黑臭問題。
“綠色動力”不斷浸潤,“生態紅利”持續釋放
制定永年緊固件“飛地經濟”產業園區綠色發展建設方案,為園區發展和項目入駐做好綠色建設指引。
啟動企業和企業間排污權二級市場交易,今年上半年,邯鄲市74家企業通過市場交易取得排污權,交易金額420.07萬元。
在全省率先開展ESG評價。以國有企業、上市公司及鋼鐵行業企業為重點,選定43家企業作為評價樣本,從E、S、G三個維度開展問卷調查,制定適合邯鄲市產業特點的ESG評價體系,打造一批示范標桿企業。
“為了將綠水青山中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變現’,促進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讓人民群眾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收益,邯鄲市一直在努力。”李清龍說,邯鄲市印發《邯鄲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方案》,系統推進全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
推動碳匯開發。目前,市級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項目18個,可納入碳匯開發林木面積約40萬畝,以涉縣作為碳匯開發試點,預計2025年碳匯量18.2萬噸,2030年碳匯監測量30.48萬噸。第一批期貨預售10萬噸,預計收益800萬元。
研究建設邯鄲市生態產品交易服務中心。引導相關機構及社會資本參與,開展生態產品項目對接。探索公共綠地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打造具有邯鄲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開展CCUS調研。與中節能咨詢有限公司到太行鋼鐵、新興鑄管產業園區等地開展現場調研,摸清碳捕集潛力,初步剖析碳應用場景,試點推動CCUS建設。
強化綠色金融賦能。建設邯鄲市數字環保綜合服務平臺,搭建技術庫、項目庫、金融產品庫,打通邯鄲市信用平臺數據,利用企業經營財務數據生成經營畫像,利用環保數據生成綠色畫像,對綠色表現好的企業,信貸額度適度放大,鼓勵企業綠色發展。截至6月底,平臺已完成激活測額1023家,完成名單客戶激活測額率100%,實現大中型企業投放8戶,總投金額7.7億元,小微企業投放52戶,投放金額6306萬元。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轉化。如今,邯鄲市上下正奮力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質量”協同并進,“綠色動力”不斷浸潤到各個領域,“生態紅利”持續釋放的同時,民生福祉也在不斷增強。
邯鄲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佘志娟/文 范文平/攝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