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丨記者李東宇 剪輯丨記者戎曉杰
【溫暖回響】2023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規劃展館,了解當地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情況。總書記強調,生物醫藥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7月29日,綠葉嘉奧中樞神經系統新藥獲批上市暨石家莊生產基地試運行啟動儀式在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規劃展館里舉行,國內外許多藥商慕名前來。
展臺上,棕櫚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注射用羅替高汀微球兩個剛獲批上市的新藥引人注目。
這兩個新藥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注射用羅替高汀微球是全球首個治療帕金森病的長效緩釋微球制劑,也是目前更符合‘持續多巴胺能刺激(CDS)’理念的周制劑;棕櫚酸帕利哌酮注射液是綠葉嘉奧公司自主研發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藥長效針劑,同時在國內和美國獲批上市,用于精神分裂癥急性期和維持期的治療?!鄙镝t藥園管委會副主任張立才向記者介紹。
“公司落戶石家莊一年多,已有5個新藥獲批上市。”在綠葉嘉奧制藥石家莊有限公司微球制備車間里,公司工廠總經理王超正帶領技術人員檢查生產設備。
從生產線上拿起一只玻璃瓶,記者看到,里面裝著看似粉狀物的藥品。“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它們都是球狀的,直徑僅有100微米左右,所以叫微球。”王超說,這條微球自動化生產線按照國際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標準設計建設,應用了全密閉系統及先進隔離技術,年產可達200萬支,未來將供應全球市場。
看著轉動起來的生產線,王超臉上露出笑容:“僅用時15個月,綠葉嘉奧石家莊CNS(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研發生產基地就實現了試運行,這里的發展環境讓我們加快研發生產的信心更足了?!?/p>
7月26日,客商在石家莊市國際生物醫藥園規劃展館參觀。河北日報記者 李東宇攝
華北制藥、石藥集團、華普生物……規劃展館的墻上掛著數十塊代表性企業銘牌,右側還留著幾塊“白板”。“空白區域留給將來入園的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張立才說。
石藥集團巨石生物抗體二期項目建設馬不停蹄,石四藥集團特色新型固體制劑項目建設正酣……穿行生物醫藥園,記者看到許多新建的生物醫藥產業項目正逐步充實“空白區域”。2023年5月以來,這里已引進生物醫藥類項目87個,總投資201億元?!澳壳埃咝聟^共有生物醫藥企業2900多家,創新研發形成聚集態勢?!鄙镝t藥園所在的石家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丁飛燕介紹。
生物醫藥園里,有塊8500平方米的中央創新區,專門給初創企業提供低成本的研發實驗共享服務。
“300多平方米的共享實驗室里,液相色譜串聯質譜儀等高端儀器按次收費,一些高使用率的儀器可以長租,一年租金只要四五十萬元,如果自己買沒一兩千萬元根本下不來?!笔仪f諾澳原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付敏告訴記者,他們公司今年3月剛落戶園區?!霸谶@里,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做最多的創新?!备睹粽f。
從建設中央創新區等共享平臺,到引入河北清華發展研究院、國家醫療器械河北創新服務站等公共服務平臺,石家莊始終堅持用創新的思路抓創新,讓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勢頭愈發強勁。2023年,全市生物醫藥產業營業收入完成1078.6億元,首次突破千億級,同比增長10.6%。
“我們要繼續建設具有堅強配套能力的低成本化園區,招引孵化更多創新型生物醫藥企業,把‘中國好藥·石家莊造’品牌越擦越亮,這樣才能‘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碧峒拔磥恚瑥埩⒉判判臐M滿。(河北日報記者 董昌)
現場評
用創新的思維去創新
全球首個、自主研發……如今,在石家莊,越來越多的中國好藥正被研發出來、制造出來,為“把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貢獻更大力量。創新型醫藥企業快速發展的背后,是“創新的事,就要創新著辦”的理念和實踐。
主動從墨守成規、因循守舊等思維定式中解放出來。明確“房地產開發為產業發展讓路、插花式開發為集中開發讓路、土地供應優先保障產業所需”的發展思路,騰出1.47萬畝土地,高標準建設國際生物醫藥園,打造千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聚集大量生物醫藥企業,讓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強化。
大膽用改革的方法,破除束縛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建設中央創新區等共享平臺,引入創新公共服務平臺,設立200億元主導產業發展基金,打造具有強大配套能力的低成本化園區……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有效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和能力。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我們堅信,有了“創新的事,就要創新著辦”的理念和實踐,石家莊就一定能不斷塑造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為服務人民生命健康研發生產更多中國好藥。 (河北日報記者 董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