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提示
7月26日,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大會上,“河北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參與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評審,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河北省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包括上海崇明東灘、山東東營黃河口、河北滄州南大港、遼寧大連蛇島—老鐵山和遼寧丹東鴨綠江口,是2019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擴展項目。
南大港擁有什么優勢?為什么能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又會帶來什么?本報記者進行了調查。
7月29日,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茂密的蘆葦。記者白云攝
全球鳥類“客棧”
7月29日,滄州黃驊。順著筆直的捷港大街走到盡頭,就是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位于保護區內。
“這片區域曾是九河下梢之地,上游下泄淡水匯聚在這兒,逐漸形成淺水沼澤地,隨之又繁衍出各種動植物。”南大港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王立軍說。
今年3月,在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的白鷺紛飛。劉全勝供圖
滄州南大港候鳥棲息地總面積3810.6公頃,占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50.8%。從地圖上看,保護區整體呈矩形。因為面積巨大,不同區域的特征也各有不同。
保護區南線,密密匝匝的蘆葦深深扎根在沼澤中,露出水面的部分也有一米多高。這片密實的蘆葦是青頭潛鴨等游禽類的最愛。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鳥,浮在蘆葦叢包圍的水面上,有的一個猛子扎進去半天才浮上來,“玩”得非常愜意。
這片蘆葦群,是鳥類絕佳的保護地。巡護員曾遠遠拍到蘆葦上編制細密的鳥窩,雛鳥就從這處水上樂園慢慢長大。
保護區北線,更靠近渤海,海水漲潮時會形成倒灌,造成這片區域的鹽分較高。含鹽量1.5%以上的土地中,包括蘆葦等很多植物無法生存,但被譽為灘涂裸地先鋒植物的鹽地堿蓬群落卻格外茂盛。
淺灘和鹽地堿蓬構成了天鵝等涉禽的棲息地。
遠遠望去,裸露出水面的“小島”上站滿了鳥。黑的、白的、彩色的,有的單腿站立把頭埋在翅膀下休息,有的在認真梳理羽毛,它們的共同點是嘴長、頸長、腳長。一只蒼鷺低著頭仔細在水里探尋,突然向水中猛啄了一下,看樣子是找到了食物。
今年4月,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的黑翅長腳鷸。劉全勝供圖
“濕地里有多種魚,鹽分高的淺灘等區域還生活著鹵蟲、貝類等,這些都是鳥的食物。”王立軍指著遠處的一群鸕鶿笑著說,“這群家伙,‘飯量’最大。”
植被、食物,是濕地與鳥類的關聯之一。
鳥類遷徙的其中一個參照物就是海陸交界。同時,海陸交界還意味著沿途能進行食物補給和安全棲息。
“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屬于典型的濱海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擁有環渤海生態區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典型沼澤濕地生態系統,它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轉站,也是眾多珍稀水鳥的棲息繁殖地。”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處長張建國說。
當地200多種鳥中,像燕鸻和灰椋鳥一樣以蝗蟲為食的占了三分之一還多。從這個角度講,保護鳥類不但保護了物種多樣性,還保護了生態平衡。
根據遷徙類型不同,鳥類可分為候鳥、留鳥和旅鳥。候鳥是隨季節不同周期性遷徙的鳥類;留鳥是終年留居在某一地區、不進行遷徙的鳥類;旅鳥是不在此地繁殖、越冬,僅在遷徙途中途經某地的鳥類。
據統計,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內有鳥類271種,每年途經此地的旅鳥種類高達152種。其中包括青頭潛鴨、白鶴、東方白鸛、黑臉琵鷺等16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在遷徙季節,這里每隔5-10天就會更替一批不同的候鳥群體,是一處全球鳥類“客棧”。
除了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濕地還有不少“土著”——白琵鷺、白鷺、黑翅長腳鷸和震旦雅雀等留鳥也在這里繁育棲息。
今年6月,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的震旦雅雀。劉全勝供圖
“看那里!”王立軍停下巡護車,幾十米外的蘆葦叢中,一只白骨頂雞翅膀掠過水面,輕快地滑行而去。在它身影消失的區域,漂亮的鳳頭鸊鷉、呆萌的羅紋鴨悠哉地在水面游動。
“這個季節,是鳥出現的‘淡季’。每年2月下旬至4月上旬、10月上旬至12月中旬,大批的鳥在這里停歇,補充食物。鳥群飛起來遮天蔽日,特別壯觀。”王立軍說,為了不打擾這些小精靈,他們的巡護也盡量悄無聲息。
四年磨一劍
7月26日,印度新德里,第46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大會上,張建國從同聲傳譯中聽到“河北”二字,他激動地一拍大腿:“成了!”
從謀劃申報到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歷時4年。
2019年,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加強系統保護,我國承諾將遼寧、河北、山東、上海等4省市多處候鳥棲息地聯合申報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遺產。
2020年5月,省林業和草原局聯合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財政廳等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全力籌備申遺。2020年11月,河北滄州南大港被正式列入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遺候選提名地名單。
濕地保護修復是申遺的準備工作之一。
7月29日,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北側,低矮的鹽地堿蓬和略高的檉柳形成了錯落的植被群。仔細觀察,會發現植被后面隱約有鳥影晃動。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廢棄的養殖池塘。
7月29日,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修復區域種植的鹽地堿蓬。記者白云攝
早在2015年,滄州就將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列入禁止開發區域。此后當地開始全面清理濕地水面養殖等,排查并遷出河道沿岸及濕地周邊畜禽養殖戶179戶。
養殖池塘曾被鹽度較高的海水浸泡,修復的過程不僅要種植鹽地堿蓬等植被恢復生態,還要通過人工改造,修復出適合鳥類生存的深水區、淺灘區、光灘、灘面等。
隨著時間推移,養殖的痕跡已經蕩然無存。“深秋時,鹽地堿蓬滿地紅,很多鳥也在這兒孵化孕育下一代,這說明修復比較成功,特別有成就感。”王立軍說。
近幾年,當地開展了多項修復項目。其中,僅南大港濕地北部養殖池塘生態修復項目,就恢復濕地面積108.8公頃,并入選2023年國家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
除了修復還有監測,保護的前提是對保護對象心中有數。
7月30日,南大港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王立軍打開保護區科研監測一體化平臺,查看當天的鳥類監測統計。
“監測主要是通過聲紋和圖像。”王立軍說,保護區內安裝了3套聲吶系統,能收錄鳥的叫聲,通過和系統內1569種鳥叫自動比對,判定鳥類品種。此外,保護區內還安裝了多個高清攝像頭,由AI自動比對飛過監控探頭的鳥類數量和品種。
7月29日,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安裝的聲吶系統。記者白云攝
“雁過留名”在這里有了新解。
7月22日至29日,聲吶系統記錄下燕鷗、澤鷸、牛頭伯勞、黑翅長腳鷸、青腳鷸等出現在保護區。統計顯示,自2022年平臺運行以來,該系統識別物種種類197種。
人工觀測加上設備監測,管理處對保護區的物種有了精準掌握。
2020年,管理處監測到的鳥類遷徙數量為3.5萬只,2022年增長到5萬多只,2023年增長到10萬余只。保護區統計的候鳥種類從268種增加到了271種,都有科學觀測作為依據。
鳥類數量的增長與保護區開展的保護工作密切相關。
7月29日,保護區管理處二場場部站點,巡護員馮國強剛巡護回來。保護區設置了10個站點,365天24小時巡護。
“巡護一圈2個多鐘頭,負責清理水面垃圾,對重點區域拍照,記錄鳥類品種和數量,尤其要確保保護區的安全。”馮國強說。
這些保護措施效果明顯。保護區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從原來的8種增加到16種,青頭潛鴨、東方白鸛等數量明顯增多;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從原來的40種增加到52種。
“我們掌握并分析鳥類種群數量變化趨勢,為更好保護鳥類提供科學決策依據。”王立軍說。
迎來巨大機遇
7月30日,南大港濕地景區,幾名天津游客準備入園游覽,其中就有得知申遺成功后慕名前來的。
“這是河北世界自然遺產的第一張名片。”張建國認為,申遺成功將我省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推上新臺階,也必將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直接受益的將是當地旅游業”。
在當地人看來,最先受益的是南大港濕地景區。
2013年對外開放的南大港濕地景區,是游客走近、了解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的窗口。景區位于保護區西南側,二者之間有茂密的蘆葦作天然屏障。
鳥兒們并不理解保護區和景區的區別,時不時從空中“越界”,這帶給游客一飽眼福的可能。
“除了普通游客,來景區最多的是觀鳥愛好者。”南大港產業園區文化旅游局局長肖棚譯介紹,尤其是每年的候鳥遷徙季,很多攝影愛好者背著“長槍短炮”在景區一拍就是一天。
肖棚譯認為,近期景區可能會隨著保護區申遺成功迎來一波觀光小高潮。
其實,在申遺成功前,保護區已名聲在外。
2002年這里被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2005年被授予“黑翅長腳鷸之鄉”,2020年被錄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今年6月公布的全省第一批“鳥類天堂”,這里也是其中之一。這些散落在不同領域的頭銜,都印證著這里的珍貴和獨特,也是申遺成功后進一步宣傳推廣的資本。
7月30日,距離景區不遠的南大港候鳥棲息地世界遺產展示中心主體工程已全部完成。總建筑面積10631.82平方米的展示中心,將設置鳥類標本展覽、VR互動以及保護區科研監測一體化平臺中的聲吶系統,幫助游客加深對鳥類等野生動物的認識。
目光跳出保護區,幾公里外是世界三大古貝殼堤之一的黃驊古貝殼堤省級自然保護區。幾十公里外是滄州段大運河文化帶世界文化遺產地。
“這些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可以進一步整合。”肖棚譯認為,申遺成功可以為推動大運河文化帶滄州段與南大港濕地共同打造世界遺產片區、京津冀文化生態旅游目的地帶來巨大機遇。
當然,在迎來世界自然遺產的紅利前,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要繼續做好保護。
保護區管理處已經著手開展2025年南大港濕地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持續改善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環境。
緊隨其后的是當地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肖棚譯說,他們計劃增加生態友好型交通設施,包括增設電動游覽車,建設騎行自行車停放站點等,以減少對濕地環境的影響。
最后落腳的是推出什么樣的旅游產品。肖棚譯建議,當地要拓展旅游主題產品,比如觀鳥研學、濕地觀光、濕地康養度假等,進而帶動全域旅游、促進經濟發展。(河北日報記者 白云)
■ 記者觀察
一場關于保護的堅守
7月29日下午,天氣悶熱。南大港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二場場部巡護站點,巡護員馮國強認真算了算:“再過十來天,我巡護這片地兒就整整39年了。”
1985年8月8日,18歲的馮國強成為國營南大港農場的一名巡邏隊員。當時的保護對象是大洼里的蘆葦和魚。
“那會兒還不叫濕地,當地人都叫大洼。”馮國強回憶,大洼里連片的蘆葦是當時建房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在秋冬季收割后,賣蘆葦的收益不低于種地。
馮國強和一百多名小伙伴組成了巡邏隊,保護大洼里的天然財產。
沿海的冬季格外冷,馮國強和一名同事共騎一輛自行車,打著手電筒在蘆葦叢里巡邏。至今他還記得,晚上輪流休息時,大家要戴好棉帽子,身下的火炕填一截木頭才能勉強讓人睡著。
因為蘆葦和魚都能帶來收益,不只是馮國強,還有更多當地人自發保護這片洼地。彼時他們還不知道,有一群遠道而來的鳥,在這里棲息繁衍。
2002年,這里被省政府批準為“南大港濕地和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2006年,當地成立南大港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昔日的“大洼”,開啟了針對濕地和鳥類的雙重保護。
馮國強也從巡邏隊員轉換成保護區巡護員。
他的巡護區從石板橋開始,到二十三坡道結束,全程不足5里地。但一天巡護三四趟,幾乎沒低過2萬步。
“巡護的次數多了,哪兒的水多深,哪里鳥扎堆兒,都很清楚。”馮國強說,借助望遠鏡,他看到過鸻鷸類鳥哺育幼鳥,也摸索出不同鳥類的來去周期。
同時,他也見證了巡護條件的好轉。
為了保持保護區內原生態,外圍的巡護站直到2007年才通水通電。在那之前,馮國強每次上班都要帶干糧和水。
保護區沒有照明設施,夜間巡護特別考驗人。馮國強說,手電光照出去就被黑夜吞掉,最多能照亮腳下幾米遠的路,他和同事還掉進過冰窟窿。
但這些和保護的效果比起來,似乎可以忽略不計。“巡護了這么多年,眼瞅著保護區保護得越來越好,鳥越來越多,尤其是現在又被列入了世界自然遺產,真希望有更多人知道我們保護的成果。”馮國強說到這兒,曬得赤紅的臉激動得更加泛紅。
這一天,他在巡護記錄表上認真寫下:觀測到骨頂雞34只、蒼鷺13只、鳳頭鸊鷉24只……以及清理了二十三坡道附近河道的垃圾。
厚厚的記錄本記錄著馮國強們值守的每一天,也記錄著保護區在保護中的巨大變化。
當年搶手的蘆葦,在保護區享受上了“春風吹又生”。當年人們用于改善生活的魚蝦,現在不但沒有人捕撈,管理處還年年投放魚苗,生怕鳥兒們吃不飽。
曾在大洼里勞作的當地百姓,去年救助了5只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東方白鸛,都主動送到了保護區管理處。更幸運的是,這些珍貴的鳥全部被救活。
保護區的保護已經從官方擴到民間,并將持續擴大。畢竟,保護生態,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文/河北日報記者 白云)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