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柏立信家紡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查看自動整經情況。 劉亞輝 攝
□保定晚報記者 劉亞輝 通訊員 楊瀰
在中國紡織之鄉高陽縣,這座縣域面積4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萬余人的北方小城,擁有紡織生產企業4000余家,從業人員12萬余人。該縣數字化轉型讓傳統紡織產業脫胎換骨,2023年實現營業收入579億元。
7月31日,記者先后走進河北柏立信家紡股份有限公司、保定圖強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永亮紡織品有限公司,探究小城紡織大產業的數字化發展現狀及前景。
走進河北柏立信家紡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氣息撲面而來。大型織造車間內,數十臺進口織機在電腦的控制下精準運轉,幾名工人穿梭查看;后整車間里,全自動橫、縱縫機快速鎖縫毛巾,不見工人勞作的身影,這與紡織產業“千人紗,萬人布”的傳統生產場景形成鮮明對比。大屏幕顯示的數智化管理系統,在線工人、當班效率、當日產量等信息一目了然。“以前的人工記錄變成了機打票單,每個單據上都有唯一的條形碼,掃碼就可追溯產品的每個生產環節,既快捷又準確。”在后整車間包裝區,河北柏立信家紡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珈岐指著包裝箱上的條形碼說。
全國每生產3條毛巾,就有1條出自高陽縣,紡織成為高陽縣富民增收的重要產業。目前該縣具備出口資質的企業達427家,產品出口到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高陽縣先后被評為中國紡織之鄉、中國毛毯之鄉、中國紡織基地縣、中國毛巾·毛毯名城、國家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縣、中國家紡巾被流通示范基地和中國領航創新產業集群。
在保定圖強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輸入電腦操作指令。 王琴 攝
搭乘數字化列車,高陽縣著力打造柏立信、圖強、圣翔、宏潤4個“省級數字化車間”。“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動產業集群整體轉型提升,同時建立毛巾產業數字化服務平臺,打造紡織‘產業大腦’。”高陽縣科學技術和工業信息化局副局長任帥說。他介紹,目前,全縣60%的紡織企業進行數字化改造,生產效率提高了15%,年產毛巾達50億條,平均每秒生產毛巾158條。
保定圖強紡織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率先啟用數字化管理,經過多年磨合更新,日趨完善。“數字化車間建成后,提升了公司產業技術水平,增強了可持續發展能力、自主品牌建設能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勞動效率、質量效益明顯提高,實現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保定圖強紡織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韓鳳偉說。在該公司銷售部,銷售員魏學佳正在通過手機端查看訂單信息。“手機可隨時隨地查看公司產品存量、訂單動態等信息,讓我們心中有數,方便與客戶溝通。”魏學佳說。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河北永亮紡織品有限公司獨辟蹊徑,與北方昆曲劇院合作,將世界“非遺”昆曲和省級“非遺”高陽民間染織技藝跨界聯合,運用數字化互動技術,創作“我家的毛巾會唱曲兒”系列產品。用手機掃描毛巾(浴巾)內側二維碼,即可聆聽昆曲《牡丹亭》《紅樓夢》等劇目的經典唱段。“我們還創造了御題棉花圖織錦、帶有‘身份證’的毛巾等,正在嘗試會變色的毛巾、會講科普故事的毛巾等新產品,數字化賦能、文化加持,高陽創造前景廣闊。”河北永亮紡織品有限公司設計總監,保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高陽土布草木染技藝、提花布織造工藝傳承人段惠說。
數智驅動產業未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促進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目前,高陽縣2700多家紡織企業建立網上銷售平臺,網上年交易額170多億元,同時大力發展跨境電商,鼓勵企業在國外創建自主品牌,柏立信在美國創立的SE品牌,在高陽本地生產后通過亞馬遜和美國商超銷售,利潤率可達30%。“高陽縣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致力爭做雄安周邊數字化建設示范區,為保定打造高品質數字生活之城貢獻力量。”任帥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