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唐山遷西縣的喜峰口長城是明長城的雄關要塞,擁有獨特的"水下長城"奇觀。系列報道《行走長城》第二集走進喜峰口,看科技賦能修繕保護,"水下長城"文脈綿延 。
遷西縣喜峰口村三面環山,一面向水。莽莽群山之上,喜峰口長城蜿蜒入水,在浩浩碧波間若隱若現。8月初的一場降雨后,我們跟隨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工作人員巡查長城。
唐山市遷西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遷西縣文物管理所職員 孫嘉佛:
近幾日連續的強降雨使潘家口水庫的水位上漲很快,所以我們來喜峰口長城來檢查一下長城被水淹沒的情況。
喜峰口長城是明薊鎮長城河北段的重要關隘之一,上世紀70年代,潘家口水庫建成,水庫橫切長城,喜峰口、潘家口兩座雄關沒入水中。
唐山市遷西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遷西縣文物管理所職員 孫嘉佛:
幾十年來,潘家口水庫的水冷凍、消融、水浪侵蝕,已經對喜峰口長城造成了一定影響,產生了滑坡和產生空洞的現象,如果不采取一定措施,那么下一步長城將會有垮塌的可能。根據不同季節的變化還有水位高低的不同,我們采取不同的措施,把對長城的影響降到最小。
長城保護刻不容緩。近年來,我省積極推動喜峰口西潘家口段研究性修繕項目,探索長城保護新路徑。從2016年開始,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承擔了該段長城的保護修繕任務。
河北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研究院副高級工程師 張勇 :
我們把原來的粘結材料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做成了改性的白灰的粘結材料,這樣大大提升了它抵抗水的侵蝕和沖蝕作用。主要解決長城本體的文物結構安全的問題和建筑形制的問題。它修繕好了以后對于歷史傳承包括對于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堅持最低程度干預,保留長城古樸風貌。目前,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長城保護維修項目已經通過省級技術驗收,得到了驗收專家組的一致肯定和好評。
長城保護既要能修還要會防。
每隔兩三天,喜峰口長城保護員衡丙三都要劃船來長城上巡查,每一處城墻、墩臺、水門、垛口,他都"如數家珍"。
喜峰口段長城保護員 衡丙三:
主要任務是巡查這個長城磚有沒有缺的,有這個松動的,隨時都給記錄下來。
衡丙三說,長城保護永遠在路上。隨著越來越多科技手段的應用,喜峰口長城已經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接下來計劃開展的喜峰口長城的謊城修繕保護工程,將首先對喜峰口謊城的歷史、文化環境開展考古勘探工作。
唐山市遷西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 梁娜娟:
所謂謊城,一般是用來蒙蔽對手的"虛擬"之城,是長城防御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唯河北長城所獨有,其功能和用途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省文物與古建筑保護部門還準備拍攝施工過程,制作視頻短片,使文物修繕工作更加"有趣、生動、可觸摸",真正讓文物"活起來""動起來"。
責任編輯:鄧超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