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闡釋"北京中軸線一一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重要意義和時代內涵,為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注入強大動力。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我省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造河北文化新引擎。
燕趙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牢記總書記囑托,河北全面系統保護好文物和文化遺產,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作為國家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承德避暑山莊在全國率先全面開展文物預防性保護,建立文物修復實驗室,開展以文物建筑修復技術等為重點的10余項科研項目,讓文物"重煥新生"。
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院長 孫繼新:
通過這個科技賦能的手段,讓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故事走入千家萬戶,融入到普通百姓的文化肌理當中。
這只是我省科技賦能文物保護的一部分。近年來,我省實施河北省文物建筑數字化項目,共完成987處文物保護單位的數字信息采集工作,開發完成"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數字化平臺",為文物保護維修、展示利用等提供數據支撐,持續優化數字技術手段,提升科技保護水平和研究闡釋能力。
啟動2024年度河北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遙感監測項目;推出《跟著文物游河北》智慧語音導覽圖、"文物暢游冀"微信小程序,鏈接文物與人們的文化旅游生活,進一步拓展河北歷史文化的傳承傳播方式。
河北廣播電視臺記者 邵健楠:
一架繡繃,十指春風,一場針與線的相逢,變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京繡作品,開啟與古人跨越千百年的對話。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繡代表性傳承人 梁淑平:
京繡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做了幾十年,我覺得融入到我生命當中,我感覺有責任把這個京繡傳承下去。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非遺技藝"潮"起來。我省不斷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項目,像京繡一樣,在新時代煥發新姿。
創新非遺傳播平臺,我省連續舉辦三屆"長城腳下話非遺"活動,長城沿線15省(區、市)特色非遺項目800余項參加,累計接待參觀游客37.62萬人次;
打造首個省級層面非遺成就展示和傳播平臺"樂享河北"非遺會客廳,累計舉辦100多場活動,為公眾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體驗。
開展非遺工坊定向培訓,培育一批工坊帶頭人。2023年上半年,全省線上線下傳統手工技能培訓人數達16.7萬人次。
在秦皇島市山海關古城內,大型室內史詩演出《長城》創新舞臺表演技術,賦予千年雄關時代活力,受到游客追捧。
河南游客:
(演出)又生動又深刻,情節非常動容,我深深地感動。
我省將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文旅發展全過程,推出"跟著演藝游河北""跟著非遺游河北"等系列主題活動,以高品質活動吸引更多游客,拉長消費鏈條。
激發文旅新消費、新場景、新體驗,打造京津游客周末休閑首選目的地,將文旅消費項目由"風景化"向"場景化"迭代。今年一季度,全省共接待游客、實現旅游收入均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京津游客占比達到14.4%,"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影響力已深入人心。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