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間”有樣子
2017年—2024年
該是怎樣的模樣?
是初生嬰兒
從牙牙學語,到坐進學堂
是一座城
從“一張白紙”,到拔節生長
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
中國大地上——雄安的模樣!
雄安建設進行時。視頻素材:官方提供
瞰雄安
起筆,即是世界眼光
落筆,便是千年之城
如果“時間”有樣子
是雄安“驚艷世界”的模樣
多國政黨代表走進雄安。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
大任何以降雄安?
2017年
中國決定設立雄安新區
新區地處京津保腹地
規劃范圍涉及
河北雄縣、容城、安新三縣
及周邊部分區域
作為
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首選地
三縣歷史悠久
區位優勢明顯
交通便捷通暢
生態良好、開發度低
中國最年輕的國家級新區鄭重落筆
雄安夜景。劉光昱 攝
雄安新區“新”在哪里?
取自“雄縣、安新縣”
各一字的雄安新區
“雄”字是雄關漫道的“雄”
是宏偉、陽剛、英雄
“安”字是安平天下的“安”
是穩定、牢固、安康
兼具地域特色和中華傳統文化
而新區之“新”
則在于“以新破局”堅持
世界眼光 國際標準
中國特色 高點定位
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新格局”
為中國實現區域協同發展
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努力建設
“未來之城”“智慧之城”
“生態之城”“人民之城”
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樣板”
雄安建設進行時。視頻素材:官方提供
瞰!
雄安有一道“地上銀河”
從夜空瞰雄安
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夜幕下
各建設片區
燈火通明,燦若星河
此間建設者日夜奮戰
雄安建設進行時。視頻素材:官方提供
七年多
383個重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7614億元
開發面積覆蓋190平方公里
總建筑面積達4521萬平方米
4251棟樓宇拔地而起
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耿輝 攝
雄安史家胡同小學。劉光昱 攝
雄安新區
從“一塊地”繪就“一張圖”
蝶變為“一座城”
如果“時間”有樣子
雄安“地上銀河”首當入鏡
雄安建設夜景。來源:中新視頻
雛形初顯
一座雄安,三座“城”
在雄安
有個熱門“網紅打卡地”
——“雄安之眼”
夜色下的它,生動靈氣
宛若一只眼睛
僅看外表,很難想象
它就是雄安“云”上之城的智慧大腦
——雄安城市計算中心
雄安城市計算中心。中新社記者 易海菲 攝
作為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
雄安瞄準“未來之城”
首次實現
地上、地下、云上
三座“城”
共同規劃、共同建設、共同生長
并初具規模
如果“時間”有樣子
三座“城”就是雄安最盛大的模樣!
雄安商務服務中心。劉光昱 攝
第一座:地上之城
從“千年大計”到“躍然紙上”
雄安在白洋淀畔拔節生長
城市框架全面拉開
承接疏解起勢良好
新區對每一個疏解項目
明確一個團隊、制定一套方案
堅持一跟到底
雄安對外骨干路網全面形成。中新社記者 韓冰 攝
雄安建設者。中新社記者 韓冰 攝
截至目前
央企在雄安設立各類機構近300家
一批批行政事業單位、總部企業
金融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陸續遷移至此
今年夏天
多國政黨代表走進雄安
感受現代化城市的“雄安樣板”
首家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央企總部竣工交付。官方供圖
2023年航拍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劉光昱 攝
第二座:地下之城
埋藏在地下的未來之城“大動脈”
——城市綜合管廊
采用三層四艙結構
讓“大城市病”不見蹤影
最上面是物流通道層
通行無人駕駛車、物流貨運系統
中間層用來
人員疏散和通風設備安裝
最下面則是四個不同功能的管線艙
可滿足未來城市
能源、電力、通訊、供水傳輸需求
是雄安規劃和理念之新的重要體現
雄安地下的智能化場景。董鵬 攝
第三座:“云”上之城
超過200億條城市運行數據
匯聚一起
中國城市建設史上首次全域實現
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建設
現實城市中的
每一棟建筑、每一桿路燈
甚至每一道鋼梁
都在數字城市中一一對應
雄安城市計算中心。來源:中新視頻
“雄安之眼”
——雄安城市計算中心
雄安數字孿生城市
“之腦”“之眼”“之芯”
雄安綠色低碳建筑新標桿
它代表雄安新區建設
始終貫穿“無廢城市”發展新理念
雄安城市計算中心。劉光昱 攝
盡顯環保理念的
還有一座“會發電”的火車站
從一座站,讀懂一座城
雄安站
雄安開工建設的首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
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噸
車站設置“智能大腦”
可從容實現
旅客服務、調度指揮、機電控制一體化
未來這里將是
中國“八縱八橫”高鐵網新樞紐
高空俯瞰雄安站。來源:中新視頻
生態之城
以“綠”為“筆”擘畫雄安
來到雄安
沖擊你視覺的絕對是
“先植綠、后建城”的生態畫卷
藍綠交織下
中國最大的城市郊野公園
——雄安郊野公園,氣勢磅礴
航拍雄安郊野公園秋景。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城在林中,人在景中
讓人猶如置身北方的“江南”
——悅容公園,意境十足
雄安新區悅容公園夜景。劉光昱 攝
累計造林47.8萬畝
綠化面積達73.8萬畝
每棵樹木均有專屬“身份證”
——“千年秀林”,日漸繁茂
雄安“千年秀林”,城在“綠”中。劉光昱 攝
再嵌上一顆
“華北明珠”白洋淀
儼然走進一座綠色生態之城
廣袤浩蕩的白洋淀。劉光昱 攝
白洋淀木棧道。耿輝 攝
從青頭潛鴨,“看見”白洋淀
水中無倒影,青頭不落腳
青頭潛鴨
世界上最嚴格的“環境檢驗師”
見證著白洋淀生態之變
如今
此間野生鳥類增加到286種
較新區設立前新增80種
再現“荷塘葦海、候鳥天堂”勝景
青頭潛鴨在白洋淀水面飛過。張學農 攝
2023年7月,白洋淀青頭潛鴨“遛娃”。張學農 攝
提起白洋淀
它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
143個淀泊星羅棋布
3700條溝壕縱橫交錯
它還有別的名字
“華北明珠”“華北之腎”
雄安白洋淀風光。劉光昱 攝
白洋淀風光。劉光昱 攝
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家
你看,春夏秋冬
這里熱鬧極了
春回白洋淀
碧波萬頃、柳綠桃紅、萬鳥嬉戲
這里是水鄉盛景
白洋淀水鳥成群。張學農 攝
白洋淀上鳥和荷花相偎佇立。趙克儉 攝
夏日白洋淀
乘船穿梭于淀泊間
大片大片蘆葦蕩在眼前展現
風吹過
群鳥飛掠蘆葦蕩,滿淀荷花爭綻放
白洋淀風景。來源:中新視頻
秋日的白洋淀
重頭戲來了
作為北方最大的蓮藕產地之一
挖藕人隆重登場
這里的藕日照充足,鮮嫩甘甜
是舌尖上的雄安一道美食特產
白洋淀挖藕人。中新社記者 韓冰 攝
白洋淀放鷹人。中新社記者 韓冰 攝
冬日的白洋淀,你見過嗎?
一望無際的蘆葦
幻化成詩意的金黃色
好似等待豐收的莊稼
冬日的白洋淀風光。劉光昱 攝
白洋淀蘆葦。來源:中新視頻
織席、打箔、編簍
當地人賴以生存的古老手藝
擁有著七十二般變化
尤其非物質文化遺產“蘆葦畫”
更是堪稱一絕
一淀水,一淀銀,一寸蘆葦,一寸金
隨著雄安新區設立
蘆葦畫以環保、自然的樸素理念
走出家門,走向世界
白洋淀蘆葦畫。來源:中新視頻
行走雄安
“未來之城” 未來已來
在雄安
喝一杯由機器人沖泡的定制咖啡
已屢見不鮮
雄安未來之城場景匯
AI家居、智慧醫療、無人駕駛
智能巡檢、智慧消防、智控能耗
多場景創新科技將在雄安逐步落地
未來的雄安
處處有場景,景景有創新
工作人員用快遞智能派送車派件。中新社記者 韓冰 攝
雄安無人農場技術應用大賽現場。中新社記者 韓冰 攝
雄安·中交未來科創城服務中心。中新社記者 韓冰 攝
此處圈個重點
2023年11月起
雄安人有了專屬“身份識別”
這里的行政區劃代碼正式用于
戶籍管理工作
從此——“133100”
代表著雄安人的身份證!
新生兒父親展示雄安戶口頁。中新社記者 韓冰 攝
雄安
這座探索人類發展的“未來之城”
也是宜居之城
5分鐘到幼兒園
10分鐘到小學
15分鐘到中學
“15分鐘生活圈”隨處可見
就近滿足居民
上學、購物、就醫、健身、娛樂
用老百姓的話說
能過小日子,才是好日子!
雄安“萌娃”過中秋。中新社記者 韓冰 攝
你看
三百米進公園,一公里進林帶
三公里進森林,處處是游園
為雄安居民帶來慢生活體驗
雄安孩子在“XIN空間”閱讀。中新社記者 韓冰 攝
而此間
從牙牙學語到坐進學堂
一群雄安小少年
在朝陽中迎來他們新的一天
如果“時間”有樣子
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
“拔節生長”與“慢慢成長”
已然繪就出雄安最美的模樣!
作者:裴國榮 韓冰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