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景德,北有彭城。
9月2日,邯鄲市峰峰礦區彭城鎮河泉村磁州窯工作室,任龍在瓷器素坯上精心繪制圖案,幾筆下去,古樸的磁州窯紋飾便意趣初顯。
小時候任龍把陶瓷廠當游樂場,看大人們制作陶瓷的繁雜過程,對他來說更像是一種“游戲”。如今,他不僅學會了磁州窯72道工序,還成立了河泉村第一個磁州窯工作室。
9月2日,任龍在素坯上繪畫。縱覽新聞記者 于在洋 攝
泥巴一“玩”就是32年
彭城是古磁州窯中心產區之一,以窯聞名。生于彭城、長于彭城,1978年出生的任龍從小伴著窯火長大。那時,父母在陶瓷廠上班,他一放學就跑到廠里,學著父親的樣子,用泥巴捏出小手槍、小汽車。
14歲那年,任龍開始真正“玩泥”,沒想到一“玩”就是32年。
“上初二時,有一天晚上父親讓我做了一把小茶壺。等燒成了從窯里拿出來的時候,我自己都不敢相信,釉面能那么美!”任龍說,正是這捏泥巴的體驗,在他心中種下了一顆瓷器的種子。
1997年,任龍考上了天津工藝美院。“學習美術,讓我和磁州窯更近了。大學畢業之后,我去過很多地方,查閱資料、參觀博物館、拜訪老藝人,我發現磁州窯的很多制作工藝正在慢慢失傳,從拉坯、塑形,到繪畫、上釉,再到燒制,能學的我都盡量學。”
這個學習過程非常艱難。
從一抔瓷土到拉坯成型,再到繪刻成器、火煉成瓷,磁州窯要經歷72道工序。“最難的就是燒制,需要反復嘗試,慢慢調整窯的風門、火候,找著最合適的溫度。”任龍說,這就跟交朋友一樣,得處、得磨合。摸透了這個窯的“脾氣秉性”,才能成功實現“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磁州窯的技藝十分考驗匠人的功力和耐心,我也曾想過放棄。”任龍回憶,有一次,他和朋友們商量著做一個龍瓶。龍瓶是陶瓷中一種常見的器型,瓶身上裝飾有龍紋或者瓶體本身的造型類似于龍的形狀,但他做了12次,不是形狀做得不好,就是燒出來的顏色不對。
“如何讓老手藝傳下去?”任龍開始思考把磁州窯愛好者聚在一起,成立個工作室,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在清代饅頭窯里燃“新火”
2014年,在外奔波多年的任龍回到河泉村,把開工作室的想法告訴了父親。“當時河泉村正好有一座停用的清代饅頭窯,沒想到和鎮里一說,鎮里就讓我重新啟用,邊利用邊保護。7個工作日后,我就拿到了工作室的資格證照。”任龍說。
工作室剛開那些年,任龍經常拿出自己的“百寶箱”研究。箱里邊裝滿了特定年代和特殊工藝的瓷片,如宋代的劃花瓷碗、元代的瓷枕片,以及定窯、登封窯、扒村窯等窯口生產的瓷器碎片。
“通過這些瓷片,我開始研究當時藝人用什么方式、手法繪畫,粘接紋是怎么設計的,瓷片的薄厚度如何掌控等等,學習古人的制作技藝,進一步完善現有制作手法。”任龍說,創辦這個工作室的初衷很簡單,但這條路真沒想象中好走,一時半會兒學不會。就算新人學會了這門技藝,短期看不到收益,也很難堅持。
“你看這瓷枕,要經過修光、洗坯、上化妝土、彩繪、上釉,初步的坯體才能成型,但現在會印坯的師傅都不多了。”任龍拿起一個刻有“家國永安”的瓷枕說,這是磁州窯最具代表性的產品之一,種類繁多,造型優美,然而,由于瓷枕要純手工制作,工藝復雜,但用的人很少,更多的是作為觀賞品,目前在彭城堅持做瓷枕的匠人已經很少了,瓷枕制作技藝的傳承面臨困難。
到今年,任龍和這座連體的饅頭窯相處已經有10年了。如何推動傳統工藝創新,讓磁州窯煥發新活力,是任龍和工作室的伙伴們近年來持續關注的問題。
在任龍看來,這些年國家對非遺文化的重視給了他們很多機會。2023年,任龍成為村里第一個磁州窯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對“傳承”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謂傳承,首先是不忘來處。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窯體系,它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傳統文化的豐厚土壤。其次是要創新,不單單是說自己掌握了多少陶瓷技藝,更重要的是讓磁州窯走出去,讓更多人認識、了解、熱愛磁州窯文化。”
讓“老手藝”煥發新生機
10年過去,任龍的工作室早已成為愛好磁州窯的年輕人的“聚集地”,每個人都各有所長。有的專攻繪畫,有的專攻雕刻,有的只做一樣產品,大家總能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點子。
“你看這個,就是把電陶爐和磁州窯的元素融在了一起。”任龍說著拿起一個電陶爐。
2022年夏天,任龍和朋友喝茶時突然靈感閃現:如果把電陶爐和磁州窯結合起來會怎么樣呢?“朋友說這能行嗎,我當時就覺得,得試啊,我們不能一直走老路,得創新。”任龍說。
說干就干,任龍開始設計制作。“電陶爐加上磁州窯的元素后,怎么把加熱線圈放置妥當成了一個難題。我和工作室的伙伴們多次嘗試,在里面設計了個凹槽,終于順利把線圈放了進去。”
茶湯微沸,熱氣裊裊之下,具有磁州窯元素的電陶爐配上磁州窯的茶具,讓茶之雅趣更顯優雅自在。這款產品也將在今年的景德鎮陶瓷大會上展出。
這次嘗試讓任龍更有了信心。“你能看出這個茶杯有什么不一樣嗎?這是一個滿釉的茶杯。”任龍解釋,一般陶瓷制品的底部是不上釉的,因為瓷器放在窯板上燒,釉在燒的過程中會完全熔融,如果底部有釉,冷卻后就會粘在窯板上。這個茶杯是客戶定制的伴手禮,對方要求就是滿釉。剛接到這個訂單的時候把他難住了,試了很多方法都沒成功。
多次頭腦風暴,多次在交流過程中迸出新想法,多次進行試驗,他們成功燒制出了滿釉的茶杯。
近幾年,任龍和他的伙伴們致力于設計更多貼近生活的產品,通過和一些知名企業合作,把磁州窯的傳統技藝和現代生產工藝相結合,不僅為企業產品增添了新的文化韻味,更為磁州窯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使非遺文化得到了進一步傳承和弘揚。
“沒有創新性、時代性的產品,是缺乏市場競爭力的。磁州窯要傳承更要創新,只有這樣才能讓‘老手藝’煥發新生。”任龍說,有用,才是磁州窯的精髓。
從泥土中脫胎,在窯火中煅燒,不滅的是磁州窯千年窯火,更是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和創新。(縱覽新聞記者楊佳薇、呼延世聰)
我們讓非遺在傳承中煥彩重生
王龍磊 張家口市蔚縣白河東村
我是蔚縣王氏家族青砂器技藝非遺傳承人,是我們村第一個做青砂器茶具的人。在制作上,我大膽創新,生產出原生態、純手工的青砂器茶具。
楊金波 秦皇島市昌黎縣小營村
我是昌黎皮影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是我們村第一個把皮影藝術帶到央視舞臺的人。去年,我帶著舞蹈《影人活了》登上了央視《黃金100秒》的舞臺。
李偉碩 廊坊市固安縣南黃垡一村
我是“老李香油”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是我們村第一個將小磨香油帶到省旅發大會現場的人。我要把“老李香油”帶上更大的舞臺。
周淑英 張家口市蔚縣南張莊村
我是蔚縣剪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是我們村第一個把剪紙藝術帶到冬奧會的人。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助力剪紙藝術傳承創新和產業振興。
耿占雄 辛集市王下村
我是辛集農民畫非遺傳承人,是我們村第一個開辦農民畫培訓班的人。我帶領鄉親們在中國美術館辦展覽,把鄉情畫到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李全永 承德市承德縣駱駝山村
我是村里第一個 90 后承德面塑非遺技藝傳承人。我的創作內容除了傳統項目,也拓展到了公眾人物像、卡通動漫人物等領域。
郝 瑋 石家莊市井陘縣長崗村
我是太行山手工香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也是村里第一個把手工香遠銷海外的人。通過電商和自媒體平臺,我把產品遠銷到新西蘭、德國等國家。
(縱覽新聞見習記者 劉萌 整理)
數據鏈接
河北省共有1047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河北省堅持非遺保護與發展并重,多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自2019年以來,研究出臺了涉及非遺保護各方面的多項舉措,為全省非遺保護提供了政策支撐。今年,在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統籌指導下,邯鄲、邢臺、保定和唐山四市圍繞陶瓷文化傳承發展和陶瓷產業振興進行省內協同立法。這是河北省首次開展設區市協同立法,也是全國首次圍繞陶瓷進行區域協同立法。
非遺保護的蓬勃開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生活中得到很好賡續,涌現了一大批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目前,河北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8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3項、代表性傳承人149人,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90項、代表性傳承人1047人。(縱覽新聞記者 劉杰 整理)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