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土地保障,我們就能大干一場了。”前不久,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看著熱火朝天的施工現場,張家口桑干河生態旅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許麗濤深感振奮。
作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重點項目,桑干河大峽谷旅游區近年來邁進發展“快車道”。但由于旅游用地比較分散,新的空間規劃城鎮開發邊界不好調整,一直無法建設。
得知企業用地困擾后,張家口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宣化分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主動服務,通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方式為企業辦理了7.97畝土地的用地手續,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據悉,桑干河大峽谷旅游區二期工程項目預計今年10月份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將帶動周邊勞動力就業200多人。
自2023年頒發河北省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首證、辦理首筆抵押登記業務以來,宣化區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截至目前,當地已入市交易土地24宗、面積351.67畝,成交總金額5725萬元,實現農民集體收益4866萬元,農民集體收益占比達85%,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農民從中獲益。
“宣化區廢棄工礦地、廠房等低效利用建設用地規模達1.4萬畝,但受開發邊界限制,農村建設用地分布利用率低,難以成規模、成片高效開發利用,導致有需求無土地、有項目無指標、有地塊無項目等現狀建設用地與實際需求不對稱也越發顯現。”張家口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宣化分局局長劉衛東介紹,“為此,宣化區研究出臺了《張家口市宣化區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探索實施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著力盤活農村低效土地,努力緩解建設用地供需矛盾、優化用地格局、提高建設用地利用水平。”
有土地、有需求,如何實現閑散土地資源和建設用地指標的精準配置?
宣化梳理全區集體建設用地的位置、面積、現狀、規劃、配套進行入庫管理。根據項目類型分類施策,將有項目、有地塊的啟動入市程序直接供地;位置優,暫時無項目的地塊,提前完成規劃配套,列入儲備;有需求、有項目、無地塊,或者地塊無法直接入市,達不到入市條件的,同時形成項目需求包,精準高效使用。
為了讓村集體和農民沒有后顧之憂,《實施意見》進一步提出,土地入市成交價款,除支付相關稅費外,應當優先用于入市地塊土地使用權人或者承包經營權人等的安置補助、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等事項,剩余資金由入市地塊所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統籌。
“兼顧各方收益才能做到滿盤皆活。”在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同時,宣化區建立了兼顧國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利益“三位一體”的土地增值收益調節機制,村民主體、發展共享,除入市土地成交總價款的15%繳納至區財政賬戶外,85%入市收益直達村集體,積極推動改革紅利多方共享,極大調動農村集體組織積極性。
“我們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著力盤活農村集體閑置存量建設用地,進一步完善配套試點政策和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等服務體系,提升自然資源服務質量和效率,不斷促進鄉村振興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民帶來更多收益,讓鄉村‘里子’更實,‘面子’更美。”劉衛東說。
記者從河北省自然資源廳獲悉,去年以來,河北省21個試點縣(市、區)緊緊圍繞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體系,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權能實現形式,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工作開展,在入市管理、收益分配、金融機制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性成果。其中,邢臺威縣、滄州任丘典型經驗做法入選2023年度全國35個入市試點典型示范案例。截至目前,河北全省累計入市交易土地133宗,面積2562.36畝,成交金額4.5億元,有效增強了鄉村產業發展用地保障能力,增加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財產性收入,助推鄉村振興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通訊員 宋海娟)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