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又干了一件“天大”的事!
11 月 6 日,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成立暨雄安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發展大會在雄安新區舉行。領域內的重量級專家、行業里的頭部企業、民營火箭公司、創新企業的領軍人物悉數到場,共赴“空天之約”。
11月6日,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成立暨雄安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發展大會在雄安新區舉行。河北日報記者 李暢 攝
6G、航天飛船、衛星網絡、北斗+……這些會場上的熱詞,都指向了一個產業——空天信息。
在會場展示區,我們看到低成本的商業衛星、小型運載火箭、空間飛行器,也看到手機直連衛星、北斗短信、導航定位、天氣預報……空天信息,看似遠在天邊,其實早已走近我們的身邊。
中國星網系統高級副總設計師王艷君說:“空天信息應用需求迫切,產業發展迅速,必將推動新系統的建設、新服務的涌現和新市場的爆發。預估在2030年,全球空天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美元。”
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成立,無疑是這個領域內的一次大動作。這一“國字號”創新聯盟有何特別之處,又將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秘書長丁進軍說:“原來的學會協會可能更偏向于學術界、技術界的組織,那么空天信息聯盟主要偏向于產業的發展,要更多地融合一些產業單位、經營主體加入聯盟,推進行業和產業的技術進步、科技創新。”
值得一提的是,聯盟當屬全國首創。這是首個以“聯盟”冠名的全國性社會組織,聯盟的發起者也大有來頭。
聯盟成員既有中國星網和三大電信運營商,航天科技、中國電科等重點央企,也有航天宏圖、銀河航天等民企,還有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領域內的知名專家學者。
聯盟的成立,就像建起了一個大群。“群主”中國星網和近150個“群成員”共同開啟一場“空天信息”的群聊。
雄安空天信息研究院、雄安氣象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等單位分別與聯盟進行合作簽約。高盟 攝
中國星網系統高級副總設計師王艷君說:“未來協同合作伙伴突破新型衛星制造、彈性規模組網等關鍵技術,牽引產業鏈形成每年千星規模的制造和發射能力,建成由高、中、低軌衛星組成的新型空間基礎設施,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和服務形態,形成各類‘衛星互聯網+’新服務,為數字化、信息化、產業化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和機遇。”
聯盟就如同一根紐帶,把我國空天信息領域內的分散力量緊緊連在了一起。在這場新賽道的較量中,聯盟如何助力解決產業的“卡脖子”難題?在這片藍海的爭奪中,又如何助企業一臂之力,贏得市場?一個個高能級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將發揮重要作用。
在成立大會上,雄安空天信息研究院、雄安氣象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空中能力層裝備研究院等五大平臺與聯盟進行合作簽約,無疑將加速行業內創新成果的孵化、轉化、產業化和場景化。
論地位、論分量,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都相當“硬核”!這個“國字號”創新聯盟為什么選擇雄安?丁進軍用兩個字來總結:“認可”。
丁進軍說:“這個聯盟設在雄安,是對河北的認可、對雄安的認可。更多的企業希望通過加入聯盟,能夠加入空天信息產業發展的大家庭,能夠享受雄安新區的發展機遇。”
空天信息是典型的未來產業,和“未來之城”的定位相互契合。雄安新區謀劃布局了衛星互聯網、時空信息服務(北斗)、商業衛星智造、空天飛行器四大賽道,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中國星網雄安新區辦公大樓遠眺。雄安新區宣傳網信局供圖 薛志勇 攝
在這條新賽道上,空天信息產業上下游企業正與雄安“雙向奔赴”。中國星網及其子公司已正式入駐雄安啟動區辦公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商業衛星有限公司落地雄安……一條匯集衛星集成與總裝、運載服務、衛星載荷、元器件制造等7個細分領域并跑的空天信息產業鏈條正在形成。
雄安新區改革發展局副局長王惠新說:“目前,雄安新區已經搭建了空天產業的科技創新平臺5家,匯聚了空天領域企業54家,形成了相對比較完善的一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體系。”
在這條競相角逐的新賽道上,雄安還打出哪些“王牌”?
雄安新區改革發展局副局長王惠新說:“我們結合聯盟落地的實際需要與發展目標,出臺了雄安新區支持中國空天信息和衛星互聯網創新聯盟及產業生態高質量發展集聚的10條措施,從運營推廣、研究咨詢、科技創新、國家創新平臺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各個方面提出了專項的支持政策,推動開展合作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共同推動空天技術的創新和應用。”
在這條騰“空”而起的新賽道上,雄安已經準備好了!
策劃:李遙
監制:賈海麗
記者:張霰 康紫祎 許艷艷 孫文賓
攝像:李相伯 李全 路欽淋 李征
后期:李相伯 康紫祎 宋霈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