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北京市延慶區、懷柔區接壤的河北省赤城縣,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赤城縣年水資源總量達到2.47億立方米,承擔著為首都供水的重要任務。境內的白河,于雕鶚鎮與紅河相擁,穿越蔥郁森林、廣袤田野與古樸村莊,向著白河堡水庫奔騰而去,繪就一幅生動的自然交響畫卷。靜謐的黑河,則從東猴頂之巔啟程,蜿蜒曲折,繞過千山萬水,一路向南,在北京市延慶區與白河匯合,兩股磅礴之水共同注入密云水庫,潤澤京城。
赤城縣高度重視水資源保護和生態治理,實施了生態清潔小流域等百余個項目,全面建設“首都供水塔”,全力守護“首都蓄水池”,生態優勢逐步彰顯。近年來,通過持續深化科學“治水”,赤城縣已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54.33平方公里、清理疏浚河道165公里、設立防護網41公里、建成的12條清潔小流域成為凈化河流的“毛細血管”。其中,東柵子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獲評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流域內水源涵養能力和河道輸水條件大幅提升。
在產業“節水”方面,赤城縣不斷優化種植結構,完成3.2萬畝農田的“稻改旱”工程,新增高標準農田2.4萬畝,并且積極推廣有機種植,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同時,礦山企業工業用水全部實現循環利用,全縣地下水取水量逐年下降,年均多為北京輸水2000多萬立方米。
精準監測實時“保水”也是赤城縣的重要舉措。依托云州水庫水質生物預警監測站和白河、黑河8座小型水質智能監測站,科學制定“五個一”國考斷面水質管控工作機制。
如今的赤城,青山疊翠、河水清澈,河流入京水質均達到國家地表水II類標準,部分月份甚至達到Ⅰ類標準,實現了“多供水、供好水”的目標。
文體旅融合大放異彩
赤城縣不僅擁有優質的水資源,其優良的水源地環境也為文旅康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數據顯示,赤城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4.41%、林草覆蓋率達到84.16%,坐擁72道生態河谷。這里海拔適中,PM2.5平均濃度僅為12微克/立方米,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赤城縣依托優質水源地條件,幫助老百姓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成林萬頃的黑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大海陀國家自然保護區、第四代冰川遺跡冰山梁以及丹霞赤壁等自然景觀,同樣吸引了無數外地游客前來觀光打卡。2023年,赤城縣成功躋身河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為文旅產業和康養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赤城縣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巧妙地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于文體旅融合的新篇章中大放異彩。通過精心規劃,一系列度假區、體育公園、燕山宿集等旅游項目涌現而出,使得赤城縣成為了“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理想之選,吸引著八方游客紛至沓來。
位于赤城鎮浩門嶺村的銘悅鄉居,是赤城康養產業建設的經典案例。走進這里,就能看到一幢幢青灰色的獨棟小院點綴在青山綠水間,既保留了鄉村的原始韻味,又融入了現代設計的精致與舒適。在這里,每一個小院都是一個故事、每一處細節都透露著對品質生活的追求與向往。近期,銘悅鄉居推出了“露營+”活動,與民宿產業形成互補。
“赤城好水”前景廣闊
在滋養一方水土的同時,赤城敏銳地看到了“一杯好水”為經濟發展帶來的契機。在中國健康飲水課題研討會暨首屆“赤城好水”推介會上,專家們認為,赤城堅持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推進礦山企業有序退出和綠色轉型,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作為重點工作,真正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為了把全縣的水科技產業做大做強,赤城縣謀劃了水產業、水科技產業園,并已經動工建設,預計2025年8月投入運營。
在水產業集群方面,赤城縣將打造以水為平臺的“水+N”產業集群,包括天然水、礦泉水、果蔬汁、凍干粉、茶粉以及中藥材飲品等各類產品,市場前景廣闊。目前,已有6家飲水企業和1家飲料生產企業落戶赤城,以赤城好水為原料,生產高品質、高附加值的飲用水和飲品。這些產品的推出滿足了當下市場對健康飲品的需求,預計將為赤城縣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水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是赤城縣轉型發展的生動縮影。赤城縣在經濟發展進程中,毅然決然地摒棄了以往過度依賴單一礦產資源的傳統發展模式,成功踏上了一條注重綠色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通過聚焦文旅康養、新型能源、特色農牧等特色產業,赤城縣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綠色發展已經讓赤城縣嘗到了甜頭。
行走在赤城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從山間清泉到生產車間、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赤城好水”承載著赤城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綠色發展的執著追求。
(數據來源:河北省赤城縣人民政府)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