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河北省大海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護林員張鵬程在進行日常監控巡護工作。河北日報記者 耿 輝攝
森林覆蓋率達83%,擁有野生維管束植物960種、脊椎動物206種,其中38種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在張家口市赤城縣西南方,有一座動植物的樂園,被譽為“天然基因庫”,這就是河北省大海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總面積近1.3萬公頃的保護區,生態環境安全如何保障?11月5日,記者來到這里一探究竟。
在管理處防火指揮中心,一塊電子屏幕映入記者眼簾。屏幕上清晰顯示著溫度、濕度、風速、風向等數據,監控員不時切換畫面,緊盯不同點位的數據變化。
大海陀山高林密、地勢復雜。從前,防火巡護主要依靠護林員的雙腳雙眼,工作強度大、危險性高,遇有濃霧等惡劣天氣更加吃力。“自從有了‘數字衛士’,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對保護區進行實時監測了。”監控員狄亞楠介紹。
狄亞楠口中的“數字衛士”,是“智慧海陀”數字化綜合管理平臺。這套系統配備有29個重點卡口監控、22個語音提示桿、28個預警監控監測設備,分布在保護區的關鍵點位。只要出現疑似火情,系統就會自動預警,監控員可通過智能終端“一鍵喊話”,調度附近的護林員進行現場確認。“如果疑似火情出現在高地或密林,我們還會啟用無人機近距離觀察。”狄亞楠說。
記者注意到,在“智慧海陀”平臺上,保護區各處生態環境監測站、土壤墑情監測站、全自動水面數字蒸發站等回傳的數據也在實時更新。
“這是我們的生態環境監測系統。”保護區管理處環境監測科科員趙儷茗說,過去他們要定期上山、下水收集數據,不僅效率低,數據也缺乏連續性。現在通過系統,保護區內的水、光照、土壤、氣溫等實時數據能第一時間上傳平臺并自動分類統計,為開展相關科學研究、做好珍稀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保護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除了各類監測站,保護區還布設了108臺紅外動植物監測儀和30臺樹木生長監測儀,不間斷地對域內動植物生存狀態進行監測分析。
“有了各類監測系統,我們相當于增加了很多雙眼睛和耳朵,使我們對保護區的認識更加全面。”趙儷茗告訴記者,通過監測發現,近幾年,保護區內斑羚和狍子的數量明顯增多,野豬的種群數量也在上升。去年,他們通過系統發現了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山西杓蘭,今年又連續監測到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黑鸛。“野生動植物的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加,反映出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在持續改善。”趙儷茗說。
“數字”加持下,保護區的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得到了更好守護。今年以來,保護區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啟動了“SITE—100國際大科學計劃昆蟲多樣性監測”項目,與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開展了苔蘚多樣性調查,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共建了鳥類監測體系……“插上數字的翅膀,這座‘天然基因庫’正釋放著越來越大的吸引力。”趙儷茗自豪地說。(河北日報記者 霍相博)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