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換顏 水土重生
——探訪我省水土保持重點工程
11月6日拍攝的易縣牛崗鄉臺底村。 任樹春攝
固一方水土,保一方安瀾。省水利廳統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省共投入水土保持資金12.96億元,累計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741.5平方公里,超額完成任務目標。
小流域綜合治理怎么治?如何拓寬水土流失治理資金渠道?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如何?記者深入保定、唐山等地水土保持重點工程項目區一探究竟。
■ 系統治理,恢復秀美生態
11月6日,冬日暖陽下的易縣牛崗鄉臺底村風景如畫。記者走進位于這里的臺底小流域綜合治理提質增效工程項目區,只見鉛絲石籠護衛的田崗溝流水潺潺,漿砌石護堤護坡固若金湯。
村內采摘園的蘋果正值采摘旺季,村民們忙著采摘、分揀、運輸,盡享豐收的喜悅。“好水土也能生出錢來。”臺底村黨支部書記牛全江說。
對于臺底村來說,好水土得來不易。這里曾經資源匱乏、土地貧瘠、多沙漏地,屬于太行山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
由于山多川少,臺底村耕地多在陡坡上,且坡耕地難種難收,直接影響農業發展。近年來,易縣積極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通過封育造林、建設田坎、溝道治理等一系列治山理水工程,設置預防保護區、綜合治理區和生態修復區三道防線,實現從源頭減少水土流失,讓荒山變成了青山。
如今,臺底村入選河北省美麗休閑鄉村,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有了廣闊發展空間。截至目前,該村治理區域林草覆蓋率增加30%以上,減沙效益超70%,實現了治山治水、建設生態、發展經濟的多贏。
“臺底小流域綜合治理提質增效工程是水利部小流域綜合治理提質增效的試點項目,項目區位于白洋淀上游。工程建設對于解決白洋淀下游區域存在的邊坡不穩、溝渠淤積堵塞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易縣水土保持中心主任閆建洪介紹。
治理過程中,我省堅持系統治理理念,統籌同處于白洋淀上游的淶水縣、淶源縣等地同時開展水土流失治理。
在淶水縣交界口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現場,位于交界口村的溝道內數道漿砌石谷坊壩依次排列,形成“谷坊群”,主要用于攔截上游泥沙。幾十道干砌石田坎呈臺階式分布,田坎上種植了多種果樹,既能存水,又能減少土壤的流失。
“這里是典型的兩山夾一溝地貌,我們通過建設漿砌石谷坊、排水溝等,最大限度攔截地表徑流,實現‘小水不出山,大水緩出川’。”淶水縣水利局水保站站長王金艷告訴記者。
一手抓生態,一手富口袋。放眼全省,各地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上因地制宜、持續發力。
張家口、承德與京津協同開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不斷筑牢京津冀綠色生態屏障;石家莊、唐山等地將水土流失治理與改善生態環境、鄉村全面振興等緊密結合,全力打造水保生態綜合體。
山青了,水綠了,村子美了。前三季度,我省對61條小流域進行綜合治理,讓流域內村莊河暢水清、產業興旺、和美宜居。
■ 以獎代補,拓寬水土流失治理路徑
忙活了兩個多月,河北佰億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命文和員工們終于完成了果園內水果的采收。“得益于這里的好山好水,今年水果收成不錯,產量較去年有所增長。”王命文笑容滿面。
多年前,福建人王命文看好經濟作物的種植效益,特意來到唐山豐潤區投資。這兩年,他所在公司切切實實享受到了我省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紅利:參與水土保持造就青山綠水,不僅能正常盈利,還能帶來額外“真金白銀”獎勵。
去年年底,該公司承建的水土保持工程項目通過驗收后,獲得省財政獎補資金210多萬元,相當于為公司節省了約六成資金,有效激發了企業的內生動力。
這六成資金是怎么得來的?
為進一步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積極性,去年以來,我省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試點工作,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開辟水土流失治理新路徑。
豐潤區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嚴格審核程序,實行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公示制度。王命文所在公司經自主申報、比選審核等流程,順利成為以獎代補工程建設主體。
統計數據顯示,河北佰億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承建的水土保持工程項目依靠以獎代補政策支持,治理項目區內水土流失面積5平方公里,新增經濟林190畝,年均可增加產值111.37萬元,20年內總凈增效益可超2227.46萬元。
不僅有經濟賬,還有生態賬。王命文介紹,該項目鋪設的灌溉管道能有效改善生產條件,修建的護地堤、谷坊壩等工程可以有效減少水土流失,起到蓄水保土作用。
完善監管,讓以獎代補政策精準“滴灌”企業。省水利廳通過現場調研,擇優選取行唐縣、平山縣等17個縣(市、區)為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實施縣。同時,編制實施方案技術審查要點、實施方案編寫提綱等,指導各地以獎代補工程建設穩步實施。
今年,全省實施以獎代補項目數量同比增長40%,共撬動社會資本2560萬元,計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0平方公里。
“以獎代補政策實施后,我們有效簡化項目建設的前期工作,大幅提高了社會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積極性。”省水利廳水土保持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省以獎代補實施縣數量占比達36.8%。下一步,我省將繼續擴大以獎代補實施范圍,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
山川換顏,水土重生。省水利廳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積較2011年減少近18%。通過綜合治理,項目區坡耕地生產能力提高兩成以上,林草覆蓋率普遍提高20%,生態環境和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有效改善。(河北日報記者 苑立立)
來源:河北日報客戶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