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楫爭先 行而不輟
——2024年滄州市全面深化改革綜述
記者 李 倩
滄州市持續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不斷優化營商環境,讓企業“少跑腿”“好辦事 ”。圖為渤海新區黃驊市行政審批局工作人員協助辦事群眾高效完成企業信用修復業務。徐士昌 攝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改革,是時代的強音,是發展的關鍵,是一條永無止境的進取之路。
回望2024,滄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全面深化改革亮點紛呈:渤海新區黃驊市推出“信用修復”一件事自動提醒服務典型經驗,被國務院辦公廳發文全國推廣;任丘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突破性制度創新工作經驗,入選自然資源部“農地入市”收益分配科學可持續類典型案例;青縣整合資源推進環京津雄設施蔬菜特色產業集群提質擴面經驗做法,入選農業農村部“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創新引領區”……
成績,見證著滄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前行的軌跡;突破,激蕩起滄州腳踏實地、砥礪奮進的鏗鏘足音。
善作善成,推動大事要事落實落地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北,強調要“在推進深化改革開放中培育新優勢”。
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明確,“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始終以改革的思路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持續打通政策堵點、破解發展難點、回應民生關切,以爭創一流的雄心壯志,銳意創新,奮發進取,改革呈現出縱深挺進、系統集成、亮點紛呈的良好局面。
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我市健全承接疏解服務機制,抓住新一輪疏解機遇,加強與京津常態化對接,在服從服務大局中加快發展。新簽約京津項目55個、總投資336.5億元,京津冀滄州生物醫藥產業園揭牌成立;引進央企二、三級子公司21家,與京津共建省級科技創新平臺36家,吸納京津技術合同成交額60億元。
聚焦黃驊港規劃建設,我市創新港口管理體制機制,立足港口實際,持續推進港口轉型升級和資源整合。《黃驊港總體規劃》完成修訂,正待批復中;世界物流護照計劃全面啟動;雄安新區等內陸港實現掛牌;新開通5條外貿航線,集裝箱內外貿航線達20條,通達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
聚焦鹽堿地綜合利用,我市堅持理念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產業創新,建立健全以旱堿麥為重點的鹽堿地特色農作物育種、種植、推廣、加工體系,扎實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這篇大文章,加快打造鹽堿地綜合利用“滄州模式”。去年夏季,154.7萬畝旱堿麥總產量40.2萬噸,分別同比增長54%、64%。“黃驊旱堿麥”區域公用品牌獲批,“黃驊冬棗”“黃驊苜蓿”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鹽堿地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產值達到136億元。
改革創新,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在滄州渤海新區中捷產業園區,總投資1.23億元的河北建新新型復合材料研發中心正在加緊建設。該項目致力于研發與生產用于無人機制造的碳纖維復合材料、金屬合金等,項目投產后,預計培養工程類技術人員50人、新增發明專利10項,為滄州低空經濟未來發展注入新動能。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我市堅持創新引領、產業強市,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統籌企業、項目、平臺等資源布局,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去年,全市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524個,其中30億元以上10個、超百億元2個,帶動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有力支撐了全市經濟穩中向好態勢,地區生產總值穩居全省第三。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工業強市”的重要支撐。一年來,我市圍繞綠色化工、管道裝備等傳統主導產業,著力做好建鏈補鏈延鏈強鏈大文章,打造集聚創新、質量引航的管道及裝備產業,重點發展石油天然氣、化工、市政、核電、電力等專用復合管道和石油化工裝備、電子裝備、專用設備及配套裝備等系列產品,不斷增加產品類別,擴大應用領域,加強標準建設,形成規模化、高端化的產業集群。
入園升規技改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一年來,我市大力實施入園升規技改行動,推動中小企業集中入園、擴大規模,助力小微企業“小升規”。東光縣于橋塑料包裝產業園采取“工業上樓”新模式,通過對樓層承重、層高、柱網間距、生產輔助設施等建筑工藝提升標準,實現不同工序設備安全上樓,提升園區容積率。肅寧縣推進產業協作,整合產業上下游資源,一棟廠房整合門店、直播、生產多種功能,打造四季服飾產業及電商產業園區融合發展模式,推動產供銷一體化發展。
低空經濟是產業發展的新賽道、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是全球競逐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市堅持“創場景—建產業—立保障”工作思路,設立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印發《滄州市低空經濟發展規劃(2024—2030年)》《滄州市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等專件,從拓展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壯大低空經濟核心產業、完善低空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低空科技創新力度、強化各類要素支撐保障五個方面,推動低空經濟快速發展和提檔升級。截至目前,我市低空應用場景已涵蓋農林植保、醫療物流、飛行安防、巡查巡檢等領域,鯊魚飛機、飛行汽車等低空經濟項目共26個,總投資規模達89.2億元。
惠企利民,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深化改革,不僅要堅決破除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更要著力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打破一些壇壇罐罐,突破一些條條框框。
前不久,單女士在運河區數據和政務服務局“高效辦成一件事”窗口,輕松完成河北光德立坤閥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注冊用戶名、登錄系統、按提示錄入變更信息、電子簽名提交……在工作人員指導下,整個流程簡單便捷。“原來需要跑5個單位辦理的事項,現在只需在1個窗口提交1次資料,1個工作日就拿到了變更后的營業執照,真是太方便了。”單女士高興地說。
從“一堆事”變成“一件事”,從“多次跑”變成“高效辦”。2024年,我市把“高效辦成一件事”作為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通過整合政務服務資源、推動業務部門聯動、創新場景應用、加強政務數據共享、再造業務流程等方式,深入推進線上線下功能融合,實現“一次告知、一表申請、一套材料、一窗(端)受理、一網辦理、一次辦結”。目前,市縣兩級政務服務中心全部設置“高效辦成一件事”窗口,并上線了13個“一件事”服務事項。
拒絕“熟面孔”,不打“人情分”,我市全面推行招標投標“雙盲”評審,所有項目、標段“雙盲率”達到100%;依托“金融超市”,深入推進首貸續貸服務中心建設,破解企業融資難;推廣“智慧選址”平臺,優化招商云圖、指尖選址、智能找地、標準地超市及移動審批等服務應用,實現項目和用地“雙向奔赴”……堅持以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提振市場預期和發展信心,2024年全市經營主體凈增3.52萬戶。
傍晚時分,行走在滄州市中心城區剛剛貫通的海豐大道(行滄路—工農路),車輛穿梭、人員往來,一幅“人暢其行、物暢其流”的嶄新圖景映入眼簾。去年以來,我市不斷完善城市更新推進機制,進一步暢通城市“微循環”,使困擾市民多年的出行難題在改革中逐一被破解。
融通“制”與“治”,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日前,在新華區維康社區運輸一廠平房區,社區黨委書記邢超召集居民代表及燃氣公司工作人員,聚在一起召開即時議事會,大家一邊圍著胡同轉,一邊商量天然氣安裝事宜。短短十幾分鐘,就商議出了解決方案。
這種“家門口”議事社區治理模式,第一時間收集社情民意,有效提高了為民服務精準度。我市堅持把網格化服務管理作為防范化解社會矛盾風險的基礎性、前沿性工作,從解決網格標準不一、力量薄弱、職責繁雜等問題入手,創新開展基層社會治理“雙微”工作,建強微網格、做優微治理,推動風險隱患“一網撈盡”、大事小情“一網聯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斷優化生態環境。我市持續開展排污權交易改革,實施排污權有償使用。為完善空氣質量提升長效機制,我市制定《滄州市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聚焦工業企業深度治理、移動源管控等重點任務,開展晨會調度,實施常態化督導檢查,強化末端落實。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科學開展造林綠化、森林經營,謀劃中央財政支持的濱海鹽堿地國土綠化示范項目,完成營造林11.99萬畝,超額4.79萬畝。
一年來,聚焦高質量發展所需,我市堅持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推動各領域重點改革持續深化,一項項改革措施相繼出臺,一項項試點成果先行先試,覆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生態等各個領域,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東風已起筑瀾闊,行而不輟更可期。從推動經濟發展,到創新社會治理,通過“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滄州干部群眾以“闖”的決心、“拼”的勁頭,向關鍵處挺進,在最難處攻堅,各領域全面深化改革正風生水起,一個個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創新機制正持續發揮效用。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