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訊(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袁立朋 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記者 李全)2月20日,記者從京津冀協同發展聯合工作辦公室在北京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京津冀協同發展11年來,三地全部工業增加值已由2013年的1.7萬億元,提升至2024年的2.66萬億元,區域發展跑出“加速度”,產業協同邁上新臺階。
在2024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大會上,與會嘉賓與一款服務機器人互動。新華社發 趙子碩 攝
“產業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三個率先突破’領域之一,對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京津冀聯合辦產業專題工作組成員、河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郝莉笑說,從協同勢頭看,京津冀優勢互補、相互支撐已經成為“主旋律”,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3年的71.2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843.7億元,三地共建的“六鏈五群”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在位于保定的京投裝備河北京車智能制造基地,工作人員在總組裝車間內工作。新華社發 鞠煥宗 攝
新質生產力成為“強引擎”
新質生產力如同一股強勁的東風,吹拂著京津冀大地,為產業協同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11年來,從增長動力看,新質生產力正在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強引擎”。以鋼鐵為代表的傳統產業躍級煥新,鋼鐵行業國家綠色工廠、卓越級智能工廠數量全國第一;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快速增長,京津冀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業營業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高于長三角,算力指數排名全國第一;以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為代表的未來產業蓄勢聚能,全國首個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工人在位于任丘市的河北新鐵虎石油機械有限公司車間內調試產品。新華社發 牟宇 攝
集群培育實現新突破
產業集群宛如一場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每個企業都是獨特音符,而集群則是大家和諧共鳴的舞臺。
11年來,京津冀產業集群攜手共進,已形成優勢互補、融合創新的格局。工信部會同三地政府印發《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實施方案》,以“六鏈五群”為重點引導京津冀優化產業布局,明確鏈群建設、優企培育、數字化轉型等領域重點建設任務。
如今,京津冀產業集群中的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7個集群已被評為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集成電路集群實現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材料裝備生產能力全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集群形成國內產品譜系最完整的信創集群;生命健康集群創新藥、醫療器械獲批數量全國領先;電力裝備集群特高壓變壓器技術研發和生產能力、超高壓直流變壓器技術國際領先;安全應急裝備集群產業基礎雄厚,創新資源集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集群發揮龍頭帶動效應,2024年三地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7倍;人工智能集群形成軟硬一體全棧式布局,北京市獨角獸和大模型備案數量均為全國第一。
工人在臨西縣一家軸承生產企業車間工作。新華社發 王曉 攝
產業協同共織“一張網”
2024年12月20日,“京津冀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在河北雄安新區揭牌。該中心把三地的創新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張資源互通、信息共享的大網,為京津冀智慧城市建設和數字化轉型貢獻力量。
11年來,三地協同生態不斷優化,齊心協力培育高水平創新載體,已成立京津冀國家高新區聯盟和汽車供應鏈、智能制造裝備、氫能等產業聯盟。共同搭建了高端化對接平臺,舉辦了2024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大會、世界機器人大會等重大活動,加快推動政府“定鏈”向市場“成鏈”轉變。
“一張網”互聯,一體化布局,產業協同示范項目多點開花。
“開通一條路”,國內首條跨省測試道路京津塘高速自動駕駛干線物流測試場景全線貫通,北汽福田重卡實現點對點自動駕駛示范運營;“共造一輛車”,實施供應鏈配套工程,津冀300多家關鍵零部件企業進入北京汽車供應鏈;“共建一批園”,北京·滄州生物醫藥產業園升級為京津冀生物醫藥產業園,京津冀“機器人+”產業園、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港啟動建設;“智算一張網”,上線國內首個跨區域算力平臺,可調度津冀晉蒙地區算力約10萬FLOPS(每秒浮點運算次數),形成國內智能、綠色算力資源最豐富的環京算力帶。
2024年11月8日,河北長城汽車在澳大利亞悉尼國際會議中心展出。新華社發 馬平 攝
“2025年是京津冀‘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京津冀合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邁出新型工業化新步伐承前啟后的關鍵之年。”郝莉笑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推動京津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協同發展即將進入全方位、高質量深入推進新階段。下一步,三地工信部門將在推進產業規劃中取得新共識、在推進產業協同中彰顯新擔當、在推進鏈群建設上展現新作為。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