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煙成群 實習生 劉翼飛
全國兩會開出的一張張“民生清單”,心系“萬家燈火”、情牽“柴米油鹽”、緊盯“急難愁盼”,把百姓期待轉化為可感可及的幸福,全方位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
乘著政策春風,如何繼續多方面化解民生之憂,切實補短板強保障,出席全國兩會的河北省代表委員紛紛獻計獻策。
呵護“一小” 精心編織“成長搖籃”
前不久,保定市的宋先生喜得貴子,他在微信小程序上提交辦理《出生醫學證明》、科學育兒指導服務登記、本省戶口登記等9個事項的申請,第二天下午就全部辦結。
孩子出生是喜事,但辦手續卻讓人頭疼。在兩年前,家長辦理各項業務,要多次往返醫院、派出所、政務大廳,涉及衛健、公安、人社、醫保等多個部門,要用半個多月時間。
石家莊一家連鎖托育機構為孩子們準備禮物。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煙成群 攝
河北創新推出“新生兒出生一件事”聯辦服務新模式,從線下“折返跑”到線上“零跑動”,材料提交減少90%以上,辦理時間最快僅需2個工作日。經過2個月的試點和4個月的全省推廣應用,已有5.8萬戶家庭受益,切實體驗到了政務服務的溫度和效率。
今年全國兩會上,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發放育兒補貼、大力發展托幼一體服務、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一個個新措施用真金白銀支持百姓生育意愿。
托育服務是全國人大代表、衡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崔海霞一直關心的事。“托育服務一頭連著家庭幸福,一頭系著民族未來。當前托育從業人員仍有較大缺口,且缺乏專業背景,學歷較低,年齡偏大,人才隊伍需要繼續培養壯大。”崔海霞代表說。
全國人大代表崔海霞。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煙成群 攝
崔海霞代表認為,當前托育服務機構區域、城鄉布局仍不均衡,建議適度提升公辦托育機構數量占比,引導社會力量進入農村地區。供給模式還需進一步豐富,比如在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大力推行“單位興辦”模式;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探索“家庭指導”“老幼共托”“連鎖輻射”等托育服務新模式。
全國人大代表、承德博物館副館長韓莉在調研中了解到,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呈現低齡化、復雜化趨勢。而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里,多次提到了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篩查與干預是預防問題的關鍵手段,能夠早期識別風險、及時介入,避免問題惡化。 ”韓莉代表認為,在當前心理健康篩查與干預方面,還存在篩查機制不精準、干預體系薄弱、社會認知偏差 、篩查后管理低效等問題。她建議教育、醫療、家庭和社會多方協作,通過精準篩查、科學干預和長期跟蹤,構建全鏈條保障體系,為青少年健康成長護航。
關愛“一老” 用情打造“溫暖港灣”
全國人大代表,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東經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李丹丹將關注點放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建設上。她所在的東經路社區老年人占比達36%,如何讓老年居民生活得更便利、更幸福,是李丹丹一直思考的問題。2024年,她推動社區開設了“鄰里集市”,每月固定時間開市,居民不僅可以團購米面糧油等生活必需品,還能享受健康義診、中醫按摩等服務。
“推進社區支持的居家養老,還應強化智慧健康養老應用平臺建設,通過平臺提供家政服務、助餐服務、心理慰藉等居家養老服務,推動各類智能應用場景不斷落地。”李丹丹說。
全國人大代表吳相君。河北經濟日報記者 煙成群 攝
推進社區支持的居家養老,強化失能老年人照護,加大對老年助餐服務、康復輔助器具購置和租賃支持力度……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項項細致安排,悉心關照老年群體生活。
在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方面,全國人大代表、以嶺藥業董事長吳相君認為,鄉鎮養老服務中心應積極開展全日托養、居家上門等養老服務;探索互助養老新模式,加快推進老年活動中心、鄰里互助點、農村幸福院等建設,有條件的農村可設置助老崗位。支持家政和互聯網平臺企業等上門提供質量有保障、價格可承受的服務,滿足居家照護服務需求。 在籌資渠道上,可采取政府補貼一點、集體承擔一點、老人自付一點、社會支持一點的方式,增強服務的可持續性。
“銀發文旅消費在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人大代表,唐山市民政事業服務中心主任、唐山市截癱療養院院長楊震生認為,應該構建文旅產業鏈,創新“銀發文旅+醫療”“銀發文旅+農業”等多元化融合模式,建設集醫療、養老、文化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區,推動銀發文旅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穩住就業 筑牢民生福祉根基
2月13日,在衡水市冀州區舉辦的2025年“春風行動”專場招聘會上,求職者李立舜與一家物流公司順利簽約。“我之前在外地打零工。過完春節,想在家門口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還真找到了合適的。”李立舜欣喜地說。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河北省人社廳近日部署開展2025年全省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統一組織“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服務月”和“金秋招聘月”等10項活動,根據高校畢業生、農村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就業需求較為集中的時間節點和各類用人單位招聘用工的現實需求,將活動時間細化到2025年每個月,壓茬推進,做到招聘日日有、活動月月新、就業服務貫穿全年。
2025年河北省春季大型招聘會在石家莊舉辦。河北經濟日報實習生 劉翼飛 攝
2024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89.92萬人,對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落實了稅收優惠、社保補貼、培訓補貼、穩崗返還等政策。
同時,“有活沒人干”“有人沒活干”并存的結構性就業矛盾仍存在,比如家政服務、養老護理等崗位緊缺。河北省婦聯2月27日發布2025年服務婦女兒童10件民生實事,其中包括實施“河北福嫂·燕趙家政”提質擴容工程,培育“河北福嫂”進京津基地100個,選樹五星級“河北福嫂”300名,開展巾幗家政進社區(鄉村)活動5000場,向京津輸送“河北福嫂”3.6萬人。
為激發就業新活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又打出政策“組合拳”:穩定存量,“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和穩定就業”;拓展增量,“統籌好新技術應用和崗位轉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提升質量,“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張運凱認為,只有將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才能提升職教院校人才培養的精準度,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全國政協委員張運凱。
河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行業龍頭企業共建太行交通產業學院、長城汽車產業學院等8個現代產業學院,讓課堂對接車間、專業銜接產業,使人才培養更加契合產業發展需求。
如何以鄉村全面振興帶動村民創業、就業,持續致富增收?全國人大代表、承德市灤平縣周臺子村黨委書記范振喜的思路是:結合農村地域條件,用好政策、用活資金、選好項目,然后推動農業規模化專業化生產,流轉土地,在產業鏈深加工上下功夫,加大產業融合發展。“立好項目,抓實經營,拓寬市場,才能做優做強產業,實現強村富民。”范振喜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