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各地特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河北在全國率先推行"共享智造",不斷提高民營企業的發展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本臺今起(3月24日)推出系列報道《共享智造·"冀"群煥新記》,多路記者走進邢臺、石家莊、唐山、滄州等地,全景式展現各地在特色產業集群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突破中的生動實踐。首篇帶您走進邢臺清河。
本臺記者 李永倩:
這里是位于邢臺清河縣的賽創針織羊絨企業,我身旁300多臺智能針織設備正在高效運轉,讓平均一件羊絨衫的生產速度從1天變成了現在的50分鐘。
賽創針織有限公司生產經理 殷士生:
客戶想要啥,我這馬上就能生產出啥,今天賣了1000件,我就能給你緊(織)出1000件,晚上讓你發貨。
這家為電商供貨的小企業,從原來的供貨周期長、交付慢,到如今底氣十足,緣于2024年夏天企業的一個果斷決定--成為清河縣共享工廠的首批入駐企業。
賽創針織有限公司生產經理 殷士生:
咱們這個共享工廠的好處是真的非常多。我親身感受的是一個技術支持、人才支持,再就是設備支持。
把單個企業不容易做的事,交給共享智造平臺來做,這是清河縣探索實施的羊絨制造業轉型升級新思路。賽創針織加入的"數字共享工廠",由頭部企業新華羊絨制品公司出資建設,他們聯合設備廠商,安裝了"一線成型"電腦橫機1000余臺,供中小企業以租賃、代工等形式共享,通過訂單分享和產能要素共享雙向互動,實現產品供給的柔性快反。目前,清河已涌現出涉及羊絨分梳、紡紗、針織多個環節的共享工廠。與傳統模式相比,他們的生產效率總體提高46%,成本節約15%。
(現場聲:通過數字化的一個設計,在3D的虛擬仿真,實現了智能化的一個共享的設計平臺……)
創意設計是推動羊絨產業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力量。在數字化共享工廠的基礎上,清河大力推動研發設計共享,成立了新華·慈星事坦格羊絨一線成型研究院,為入駐共享工廠的中小企業免費提供數字化設計和個性化定制等共享服務。
清河經濟開發區建設發展局局長 許延良:
節省了中小企業的一個設計成本,再一個能夠提高他們的生產效率。他們不用花費大精力來從設計、款式方面再費心思了,只要把我們的銷售端做好。
本臺記者 李永倩:
在清河,"共享服務"不僅體現在設備、技術、設計等方面,而且正在向羊絨的全產業鏈來延伸。大家看我身后這個供應鏈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就可以實現羊絨原材料的集采、倉儲物流和價格趨勢的分析等共享服務。
河北聯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業務總監 趙海青:
左側是我們現在集采平臺上的一共有不到300家(企業),現在正在服務的有20多家。
河北聯怡羊絨供應鏈平臺不僅為這些企業提供"集中采購+供應商管理庫存+互聯網銷售"等一站式服務,還通過數據分析、智能調度等手段提高了羊絨產業的整體生產效率。
河北聯怡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業務總監 趙海青:
你比如說,剛才說的電商企業,它其實最大的競爭點就是我如何把款式做好,如何把市場做好,而我們就把所有的鏈條都給做起來。
從企業"單打獨斗"轉變為集群抱團發展、協同制造。清河縣打造了以"1+1""1+N""N+N"共享工廠及共享設計、多環節共享服務為主要形式的"共享智造"清河模式。數字化賦能,清河羊絨產業集群向"質"圖強,獲評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目前擁有中國馳名商標4個、中國服裝成長型品牌76個。2024年,集群研發經費投入10.2億元,同比增長25.8%;營業收入470.1億元,同比增長11.54%。
邢臺清河縣縣長 閆恒卓:
下一步,我們將以"共享智造"為核心抓手,大力引進智能裝備企業入駐經濟開發區,著力打造頭部企業引領+共享平臺支撐+專精特新協作的產業共同體,助推清河羊絨特色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做優。
記者手記
從"清河模式"看產業集群轉型路徑,密碼就在于"共享智造"。龍頭企業從"吃獨食"到"做生態",中小企業從"內卷競爭"到"協同共生",清河縣對產業組織模式重構,用"鏈式思維"替代"點狀思維",用數字技術打通堵點、共享模式降低痛點,實現了從分散到協同的跨越。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傳統產業的"數字轉身",更是河北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解。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