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河北新聞7月2日電 (陳雪)近年來,秦皇島市海港區鉚足干勁、搶抓機遇,緊緊圍繞創新發展理念,聚焦“6211”產業發展布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海港區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注入新動能。
錨定戰略方向 構建新興產業發展新格局
近日,位于秦皇島市海港區的戴卡優艾希杰渤鋁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工人在汽車零部件加工生產線作業。中信戴卡是秦皇島市高端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之一,年鋁車輪產量超過1億只。
總投資額為83.6億元的奧科寧克(秦皇島)鋁業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開發、制造、儲藏、采購和銷售各類鋁和鋁制品的公司。該公司主要生產鋁金屬包裝材料、汽車輕量化用鋁板、交通運輸用鋁板、船舶用鋁板、新能源車的動力電池殼體用鋁及工業用鋁材等為代表的高端鋁板帶產品。
目前,海港區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加快新型鋁材產業園區規劃建設,重點引進鋁型材精深加工項目,大力發展鋁制包裝、鋁制零部件輕量化產品等高性能材料,已初步形成了集研發、設計、生產、營銷為一體的新型鋁材及汽車零部件加工產業集群。
新型鋁材及汽車零部件加工產業集群是海港區深入實施“6211”產業布局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從汽車零部件到太陽能層壓機,從糧油食品到玻璃制品,當地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構建“6211”產業布局,打造新型鋁材及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糧油食品加工產業集群、汽車文化產業集群等,以增強新興產業牽引力為突破口,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聚力技術攻關 突破產業發展瓶頸
位于海港經濟開發區的美城公司,是河北省新型建材領域和新能源行業的領軍企業,其自主研發的6500立方式磁懸浮熱泵產品和數智化抽油機節能控制設備已全部量產。同時,該公司計劃在2年內建成8個國家級實驗室,涵蓋量子、氫能檢測、熱物理學等實驗項目,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其中6個實驗室可升級為CNAS國際實驗室,加速了行業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進程。
“我們將結合企業自身特色將流體動力學、氫能、光量子學融為一體,開發出10多種世界領先產品,平均節能率達到40.3%。未來公司也將在相關技術領域持續發力,在碳達峰、碳中和等方面作出貢獻,我們有信心應對挑戰。”美城集團總裁梁力表示。
走進秦皇島金昱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剛剛下線的層壓機設備應用于光伏電池組件生產企業,經過檢查、打包,將發往國外。目前,企業年產層壓機設備達到800臺,服務于多家新能源企業。
搶占市場的法寶,在于企業的不斷創新。金昱組建30多人的研發團隊,歷經一年多的試驗與攻關,自主研發的層壓機平板電加熱技術替代了原有油加熱技術。如今,企業最新研發的電磁加熱技術也即將應用到生產領域。
海港區將技術創新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打出“組合拳”,在人才引進、科技成果轉化、新產品研發方面給予支持,鼓勵企業開展前沿技術攻關,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2025年上半年,海港區新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家,“小巨人”企業2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累計達到54家,為區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數字與綠色融合發展 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
近日,在位于海港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小島空間智能機器人產業基地,由7大品類70余臺機器人組成的智能矩陣正演繹著科技魅力。其中,智慧圖書盤檢機器人正對書架進行掃描盤檢,通過深度視覺傳感器實時捕捉圖書名稱、數量及架位信息,并將數據同步至智慧書架視覺盤點系統。它不僅能即時生成錯架率、滿架率等可視化報表,更能通過路徑規劃算法為工作人員提供動態揀選路線建議,使圖書整理效率大大提升。
在工業智造展區,該公司自主研發的第三代空間智能焊接機器人十分亮眼。據小島智能生產總監葛坤介紹,其搭載了全自主知識產權的AI視覺導航系統,具備卓越的環境感知能力,可在復雜空間環境中實現精準焊接,為工業自動化升級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據了解,小島空間智能機器人產業園項目的有序推進,是海港區積極擁抱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推動工業轉型的重要舉措。同時,海港區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醫療、文旅等領域的融合應用,在科技改善生活的賽道上不斷前行。
當地最新建設的龍源秦皇島石門寨光儲一體化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10萬千瓦。預計每年發電1.4億千瓦時,大大減少了碳排放量,實現了綠色能源的保供。
近日,在中能源工程集團氫能科技有限公司舉行產品發布會上,該公司研發的燃料電池用氣體擴散層炭紙、模壓石墨板、三合一燃料電池電極、模壓石墨板燃料電池空冷堆和水冷堆等集中亮相,將廣泛應用于無人機、車輛、船舶、單兵電源、備用電源、儲能等領域。
海港區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堅持生態優先,發展清潔能源,推動光伏發電、氫能等項目實施,讓發展清潔能源實現推動經濟發展和惠及民生“雙贏”。
作為秦皇島市的主城區和經濟發展的“壓艙石”,海港區將繼續發揮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推動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綠色能源推動產業結構優化,通過“雙輪驅動”開拓經濟發展新空間,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