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聯通”翻開新篇 “軟聯通”再上臺階
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步履鏗鏘
光明日報記者 張銳?夏靜
2021年1月2日,武漢地鐵11號線(鄂州)葛店南站開通,每日近一萬人次乘地鐵往返武鄂,標志著省城武漢與地市州的“硬聯通”翻開新篇;6月17日,武漢、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天門、潛江,同步開設“武漢城市圈通辦綜合窗口”,線上一網通辦、線下異地可辦,九城“軟聯通”再上臺階。
近年來,湖北持續優化“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既看武漢“領唱領舞”,也看城市圈“合唱共舞”。九城如一城,規劃同編、交通同網、科技同興、產業同鏈、民生同保。當前,已納入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的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蹄疾步穩,成勢見效。
完善頂層設計,下好同城化一盤棋
2021年5月,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聯席會第一次會議舉行,九市簽署《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鄒薇認為,以武漢為龍頭,把武漢城市圈做大,這是湖北在長江經濟帶發揮主導作用的重中之重。
城市圈建設,是“聯手戲”,不是“獨角戲”。如何處理一域與全局、自轉與公轉的關系,防止各打各的小算盤,防止局部合理政策疊加起來造成負面效應?
湖北強化“九城就是一城”的意識,加強頂層設計,為武漢城市圈發展建章立制。
2021年8月,湖北省推進區域發展布局實施工作領導小組印發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實施意見、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2021年度工作要點等文件,構建同城化發展“四梁八柱”,列出“計劃表”“施工圖”。9月,九市聯合組建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辦公室,集中辦公、實體運行。此外,九城還成立科技、規劃建設、產業(招商)、生態環境、公共服務5個專題工作組,建立常態化工作交流機制。
“群主”武漢,做優主城、做強副城,發揮好輻射引領帶動作用。黃石、鄂州、黃岡,發揮好航空客貨運“雙樞紐”優勢、做好臨空經濟大文章。孝感、咸寧,打造武漢的“新外延”“后花園”。仙桃、天門、潛江,堅定百強進位、縣域標桿的發展目標,以小板塊實現大發展。
去年年底,湖北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把武漢城市圈打造成全國最具發展活力、最具競爭力、最具影響力、綜合實力最強的省域城市圈,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
在今年湖北的市(州)兩會和省兩會中,“武漢城市圈”不僅是代表委員關注的高頻詞,而且是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頭戲”。九城同心,發展共進,已從理想照進現實。
優化產業發展格局,暢通同城化主動脈
冬日天寒地凍,但鄂州市葛店開發區的光電子及信息產業園工地卻一片火熱。前后僅隔4天,瑞華光電一期項目、芯映光電一期項目,兩個芯片封測項目相繼封頂。就在不遠處,總投資120億元的三安光電Mini/Micro顯示芯片產業化項目,已有產線投產。
葛店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高飛介紹,芯映光電、瑞華光電,跟隨龍頭企業三安光電入駐,這些企業加工完的芯片,供給位于武漢的華星光電、天馬微電子、長江存儲、京東方等企業。
葛店開發區的三安光電、芯映光電、瑞華光電等項目,一同補齊武鄂芯片光電縱向產業鏈中的空白環節,拓寬武鄂芯片光電橫向產業鏈,成為光谷與鄂州跨區域產業合作的新典范。從芯片的生產、加工到應用,一條連接武漢、鄂州的高新大道,成為湖北打造“光芯屏端網”萬億級產業集群的生動體現。
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基礎在產業。九城聚焦湖北省明確的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10個五千億級優勢產業、20個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群,秉持產業同鏈的共識,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優化大中小城市間產業垂直分工、同等規模城市間產業水平分工,實現產業協同布局、錯位發展。
武漢以東湖高新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臨空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支撐,牽引武漢城市圈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車谷產業創新大走廊、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
黃石在武漢建立離岸科創園,采取“政府主導、部門管理、平臺投資、專業運營”的模式,將科創園打造為研發試驗中心、招商引智中心、科技金融中心、企業孵化中心、成果轉化中心。
潛江主動承接武漢長飛集團產業城市圈內轉移,投資50億元建設長飛潛江科技園,2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業抱團入駐,徹底改變了潛江產業結構單一、類型偏重的發展格局。
目前,武漢城市圈已探索出總部經濟、共建園區、飛地經濟、聯合招商等合作模式。研發在武漢、制造在城市圈,頭部在武漢、鏈條在城市圈,融資在武漢、投資在城市圈,主鏈在武漢、配套在城市圈的產業發展格局,持續優化。
2021年,武漢城市圈經濟總量跨過3萬億元,達到3.01萬億元,居全國省域城市群經濟總量前列,占湖北省經濟總量的60.2%。
增進民生福祉,引領公共服務提質擴面
今年65歲的華先生,前些年從黃岡退休后,就搬到武漢隨子女居住,在武漢看病、到黃岡報銷,成了一件糟心事。
黃岡市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局長陳選明介紹,隨著同城化的快速推進,黃岡有近60萬人在武漢生活,武漢有近3萬人在黃岡興業,還有760多家企業落戶黃岡,異地就醫、辦稅、公積金貸款、違章處理等需求快速增長。企業和群眾苦于辦事兩頭跑、來回跑。
2021年6月,武漢城市圈發布了跨市通辦的第一批106項政務服務。于是,華先生在武漢就辦理了異地安置退休人員備案,看病報銷一張卡,再也不用兩地跑了。
截至去年年底,在黃岡可辦武漢事項439項,黃岡與城市圈其他7市有319個事項實現通辦。以異地就醫為例,黃岡辦理赴武漢異地就醫20萬人次,實現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支付醫保待遇約12億元。武漢赴黃岡1萬人次,享受待遇約1億元。
武漢等九市,堅持把民生幸福作為城市圈最好的環境和軟實力,提高城市圈市民的幸福指數,引領湖北全省公共服務提質擴面。
在政務共通上,2021年6月和11月,武漢城市圈發布兩批319項“跨市通辦”政務服務事項,九城市民不再來回奔波;在醫療共享上,開通城鎮職工醫保異地門診即時結算,武漢市藥品帶量采購成果進一步共享;在就業共贏上,2021年組織100多家武漢市企業赴城市圈內其他城市招聘,提供就業崗位1萬多個;在教育共建上,多所在漢高校下沉市縣開辦新校區,武漢市職業教育與周邊8市相互開放;在環境共治上,推動長江、漢江、梁子湖等重要流域系統治理和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增進最普惠的民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九城三千多萬市民,在一件件事關就業、就醫、上學、出行、休閑、環保等民生實事中,不斷體會到“九城就是一城”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23日 03版)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