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老女人精品毛片久久,激情五月播播久久久精品,成人看片网站,美女高潮在线观看

首頁 新聞中心 時政 獨家 縣區 小記者 教育 醫療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網 數字報刊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即時新聞

塞北小城阿爾山換了新模樣

2022-01-28 13:08:16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月26日電  1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塞北小城阿爾山換了新模樣》的報道。

  2014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地處邊陲的內蒙古阿爾山市伊爾施鎮看望生活在林業棚戶區的群眾。

  2022年春節來臨之際,記者在阿爾山市看到,八年間小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資源枯竭型城市、民生和發展重擔壓肩的阿爾山市,如今綠色轉型令人刮目相看:冰雪旅游紅紅火火,棚戶區改造全部完成,生態建設成績亮眼。塞北小城開啟了百姓安居樂業、城鄉繁榮發展的幸福新篇章。

  親冰樂雪迎冬奧,冰天雪地淌金銀

  隨著北京冬奧會的臨近,最近幾個月國家集訓隊的運動員們投入到緊張的訓練當中。在位于阿爾山市的國家滑雪訓練基地,身著紅色、黃色、綠色滑雪服的運動員們,或是在雪坡上劃出優美的弧線,或是凌空翻著筋斗,白茫茫的滑雪場上英姿颯爽,動感十足。

  訓練基地外,游客姜瑞軍探著身子張望了半個多小時,他細心地學習運動員滑行時的站姿、轉彎時的技巧以及停滑時的減速方法,不由自主地原地扭動著身子。他說:“我是冰雪運動發燒友,特別喜歡看運動員們訓練。”在阿爾山市太偉滑雪場,全國各地滑雪愛好者比武斗技,剛取完“經”的姜瑞軍趕緊融入雪道,炫起滑雪技藝。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國家集訓隊隊員在阿爾山市訓練。新華社記者 鄒予 攝

  2012年,阿爾山市迎來了“掛鋸停斧”的歷史時刻,在內蒙古率先實現國有林場全面停伐,隨著以林木資源為依托的主導產業萎縮,阿爾山市面臨轉型大考。

  借助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以及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2014年起阿爾山市探索山水變金銀的轉化之路,風風火火搞起文化旅游。阿爾山市文化旅游體育局局長白峰介紹,阿爾山市擁有長達六個月的雪期,雪質好且積雪厚度平均超過350毫米,具有發展冰雪運動與生俱來的自然優勢。從2015年起,阿爾山市累計投入3.3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冬季旅游專項補貼,并不斷完善基礎配套,修建滑雪場,打造冰雪樂園,舉辦冰雪節,開展越野車拉力賽,一系列組合拳,將“冷資源”變身“熱經濟”。

  游客在阿爾山市冰雪節期間參觀冰雪雕塑。新華社記者 鄒予 攝

  游客在阿爾山市冰雪節期間參觀雪雕城堡。新華社記者 鄒予 攝

  隨著冬奧激情被點燃,冰雪運動也“飛入尋常百姓家”。在阿爾山市冰雪樂園,人流涌動,各地游客及當地市民滑雪圈、玩雪地自行車,熱鬧非凡。紅火的冰雪運動和冰雪旅游也給冰雪從業者帶來豐厚收益。為接待各地游客,明水河鎮西口村村民周海英開了一家農家樂,2021年純收入超過20萬元。這幾天,她又裝修了13間民宿,準備今年大干一場。

  據白峰介紹,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阿爾山市冬季旅游收入仍持續增長,熱度不減,2021年10月至12月共接待各地游客3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68億元,十分難得,成為繼夏日旅游后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增長、帶動百姓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在冰雪運動的拉動下,全口徑旅游業發展數據也十分可觀。2020年全年接待游客260萬人次,較2013年增長98.6%,旅游收入26.62億元,較2013年增長69.4%。目前旅游從業人員占全市總人口的60%以上。阿爾山市獲評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阿爾山市市長王曉歡說,我們正努力把阿爾山打造成世界級的冰雪運動中心、國內一流的溫泉康養基地和興安嶺上的休閑避暑家園。

  告別“板夾泥”,一半人口“出棚進樓”

  阿爾山市地處內蒙古東北部,橫跨大興安嶺南麓,冬季平均氣溫在零下30攝氏度左右。寒冷,是這里冬天最顯著的特征,對于棚戶區里的百姓來說,更加銘心刻骨。

  往兩塊木板中澆灌泥漿,凝固后就成一堵墻,在“板夾泥”房子中生活了五六十年,今年82歲的林業退休工人郭永財連用多個“苦”字形容過去的棚戶區生活:夏天噼里啪啦漏雨、冬天呼哧呼哧往里刮風,一年四季不讓人好活。他回憶,冬天得穿著大棉褲、裹著大棉被睡覺,家里冷得說話都能看見哈氣。

  如今,老郭家的境況有了天壤之別。走進伊爾施鎮的安置小區,剛推開老郭家的門,屋里的暖氣撲面涌來,記者眼鏡上瞬間蒙上了厚厚的白霧。老郭家的溫度計顯示,室內溫度達到26攝氏度,窗戶上焐出的水珠,時不時滑落。老郭和老伴高興地展示家里的臥室、廚房、衛生間,滿意地說:“搬進樓房實在太方便了,上廁所也不用凍屁股了。”

  這是阿爾山市一處棚改集中安置點。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這是阿爾山市一角。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2014年以來,阿爾山市累計投入42億元,全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像老郭家一樣,全市的10400戶棚戶區房屋得以改造。棚戶區居民全部“出棚進樓”。據統計,棚改惠及全市一半以上居民,超3萬人從“憂居”實現“優居”。

  為鞏固棚改成果,阿爾山市持續完善基礎設施,近年新建和改造道路80公里、管網155公里,城區亮化率、自來水普及率、垃圾處理率分別達到95%、98.14%和99.69%,徹底解決了棚戶區居民取暖難、吃水難、行路難等問題。

  伊爾施鎮的棚戶區林業工人周秀榮2017年搬進樓房,迎來了“時髦生活”。她和老伴手機連著無線網絡,閑時刷視頻打發老年時光。家里的電視也連著互聯網,“一百多個頻道隨意看,再不是棚戶區時的滿屏‘雪花’了”。她興奮地說:“今年小區里安了不少攝像頭和分類垃圾桶,棚改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來得很實!”

  阿爾山市林業退休工人郭永財和老伴在棚改新房中看電視。新華社記者 侯維軼 攝

  從“砍綠”到“看綠”,興安嶺下崛起“綠色明珠”

  穿上雪地靴,帶上皮帽子,護林員白玉華發動皮卡車,在茫茫林海雪原中開始了一天的巡護工作。春防火,夏營林,秋防獵,冬管護,一年中白玉華有超過200天的時間與世隔絕,在深山老林里守護大興安嶺的一草一木。

  “這些年,阿爾山的生態一年比一年好,林區里的小動物越來越多了,時不時就能看到馴鹿、雪兔、飛龍、野豬,近一兩年更是冒出來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新奇動物。”在杜拉爾林場工作了32年,白玉華見證了停伐后阿爾山市綠色發展點滴。

  阿爾山市杜拉爾林場護林員白玉華在巡護森林。新華社記者 侯維軼 攝

  為了守好綠色家園,2014年以來,在白玉華和成百上千名林業工人的辛苦付出下,阿爾山市累計實施天保工程1650萬畝、封山育林120萬畝、植樹造林4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25萬畝。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81.2%,綠色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生態保護一個都不能少。阿爾山的哈拉哈河是中蒙界河,是北方第一大湖呼倫湖的重要水源。此前,由于森林商業性開采等原因,哈拉哈河水土流失、岸線破壞等生態問題凸顯。2014年以來,阿爾山市舉全市之力對哈拉哈河進行生態治理,流域內污染型工業企業全部退出,城鎮生活污水100%達標排放,全流域禁止河道采挖砂。

  這是阿爾山市哈拉哈河的夏日美景。(阿爾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這是阿爾山市哈拉哈河的秋日美景。(阿爾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這是阿爾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天池。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海鷗紛飛,碧波浩渺,哲羅魚洄游,如今哈拉哈河過去受損濕地和河道岸線得到了較好的恢復,全流域長期保持“有河有水,有魚有草”。清澈明亮的哈拉哈河成了大興安嶺中一條奪目的“藍色哈達”,阿爾山市也因生態環境優美,被譽為內蒙古的“綠色明珠”。

  談及阿爾山市未來的發展,阿爾山市委書記楊永久表示:“我們要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強烈意識,‘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定勇氣和‘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必勝信心,一張藍圖繪到底、久久為功抓落實,真抓實干、緊抓快干、埋頭苦干,綠色高質量發展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阿爾山市的未來必將更加美好。”

編輯:魏琪
河山新聞
移動客戶端
張家口日報官方
微信“張小全兒”
張家口新聞網
官方微博
抖音掃碼
關注@張家口NEWS
【張家口新聞網版權聲明 】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汉市| 玉林市| 故城县| 越西县| 华宁县| 彭山县| 铁岭市| 卢氏县| 铁岭市| 高阳县| 岳阳市| 金华市| 中西区| 赞皇县| 商都县| 丹凤县| 河源市| 五常市| 黄龙县| 梅河口市| 娱乐| 河南省| 南江县| 郎溪县| 武穴市| 仁寿县| 衡山县| 乐清市| 佛冈县| 象州县| 吴旗县| 新宁县| 长治县| 梓潼县| 原平市| 英吉沙县| 江永县| 出国| 新野县| 曲麻莱县| 泗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