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春節是親朋團圓、歡慶娛樂的民俗大節,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正所謂,年年過節年年新,要過好這個虎年春節,就要賡續中華傳統文化,善于從春節中品出文化味、家國味和奮斗味,舉國同慶“吉祥年”。
品“文化味”,體會“詩與遠方”。傳統節日蘊藏著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描繪著一種文化價值取向。春節作為我國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人最看重、最具儀式感的節日,也是一種“文化符號”。其中,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鞭炮齊響,走親訪友,吃好“團圓飯”,分發“壓歲錢”都是節日里極具象征意義的民俗活動,充滿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回眸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我們不難體會,春節除了美食、團圓,還有“詩與遠方”。進入新時代,我們不僅要傳承傳統文化,更要與時俱進創新延續傳統文化。特別是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背景下,要結合時代特點和民眾喜好,注重內容和形式創新“留住根、把住魂”。比如,不燃放鞭炮,助力生態保護;積極響應就地過年,用“云拜年”“云聚會”“云聯歡”和網購年貨的形式,過一個別樣的春節,確保平安康樂過大年。
品“家國味”,沉淀愛國情懷。愛國是最大的公約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就是愛國主義。每逢過節,領悟節日真諦是關鍵。從歷史來看,春節文化飽含著中國人的愛國情懷。正所謂,“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國家好,小家才能好。春節是人們團圓的日子,大家聚在一起,暢談一年來的收獲,感嘆又一年祖國發展的巨大變遷和自己生活的進步,在這一刻,家與國緊緊連在一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蕩漾心中。可以說,千百年來,家國味是中國人心中最濃烈的情結,也是春節最本質的底蘊之一。我們要以春節為契機,守住“家國魂”,沉淀“家國情”,增進鄰里鄉情、團結互助的新時代文明風尚,讓家國情懷成為嵌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文化意蘊,增強“情感系于斯、認同歸于斯”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認同。由此而言,家國情懷就是春節的“最美底色”。
品“奮斗味”,凝聚向前偉力。春節,歷來都映照出中華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祈愿。進入新時代,大力弘揚春節文化,就是要催生奮斗志,過出“奮斗味”。今年是虎年,在中華文化里,虎是堅強、勇敢、奮進的象征。我們要在這個節日里讓奮斗的人文精神不斷升華,在回望“來路”和眺望“前路”當中匯聚起源源不斷的奮斗力量。我們要凝聚“虎勁”,以生龍活虎、龍騰虎躍的干勁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主動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努力以“小我”之力量,積極投身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壯美事業中去。唯有踏實干好工作,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才能激蕩起震撼人心的復興氣象,才能為國家前行創造更美好的明天,書寫更精彩的未來。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品春節的文化味、家國味和奮斗味,我們就能煥發出這個最重要的傳統佳節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時代光彩,就能匯聚成磅礴的“中國力量”,在文化的觀照下讓春節文化大放異彩、成風化人!
何莉/文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