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冬奧會開幕在即,巴基斯坦學者,亞洲生態文明研究所首席執行官,沙克爾·艾哈邁德·拉馬伊(Shakeel Ahmad Ramay)近日發表評論文章稱,任何惡意宣傳和外交抵制都無法阻擋中華民族成功舉辦2022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信心和決心。全文如下:
中國人民在習近平主席的帶領下,擰成一股繩,為本次冬奧會圓滿成功而拼搏努力。習主席的親自參與大大振奮了社會各界,極大地推動了冬奧相關籌備工作的進展。尤其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可持續性計劃》(以下簡稱《可持續性計劃》) 深入落實了“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全面體現了《奧林匹克2020議程》的改革精神,積極響應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了“可持續·向未來”北京冬奧會可持續性愿景。這是奧運會可持續發展框架的一部分,同時中國已顯示出履行其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承諾的巨大決心。
綠色冬奧
為確保實現綠色奧運的理念,以下工作已被落實:
1. 為了使冬奧運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中國在多個方面部署了技術。跨臨界CO2制冷機技術將第一次被大規模應用來減少碳排放。據估計,這項技術的應用將減少相當于3900輛汽車全年產生的排放量。
2. 中國將確保在本次冬奧會中100%使用綠色能源。為此,中國在張家口建立了風力發電場,這將生產1400萬千瓦的電力。除了風電,中國為冬奧部署的光伏發電也預計將產生100萬千瓦的能源。此外,相關部門還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專用電網,以確保電力不間斷。中國還利用跨區域能源交易機制,確保電力按需供應。
3. 中國在不同設施的建設中也使用了可再生和可回收材料。這一舉措具有雙重優勢:一方面,它們使用了對環境影響最小的原材料。另一方面,這些材料可以在活動結束后再次回收利用。
4. 為了保護本土植物群和環境,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而往屆東道國則往往會因為舉辦冬奧會而大規模砍伐樹木。
5. 本次冬奧會,中國全面按綠色標準設計相關交通設施。據預測,80%的交通設施將由節能汽車或清潔能源汽車組成。中國還將部署高鐵物流網,確保高效率完成運輸工作。此外,還將使用655輛氫燃料公交車支持低碳冬奧交通。
6. 中國正在與于千千萬萬普通家庭合作,鼓勵他們改用清潔能源。例如,中國北方地區2500萬戶家庭由燃煤供暖轉為電供暖或燃氣供暖。中國把綠色奧運的紅利擴大到了普通百姓,這將有助于履行可持續發展計劃下的社會發展承諾。
7.中國表示,本次冬奧會的造雪工作將不使用任何化學物質。所以,在雪融化后,雪水對土壤沒有任何傷害。
共享冬奧
為確保實現分享奧運的目標,中國采取了以下舉措:
1. 中國動員了3.46億人參加各項活動。
2. 2018-2019年,中國共舉辦了75項冬季運動相關賽事,擴大了國內冬季運動基地。
3. 新增配備冬季運動設施的學校2062所。
4. 2021年,注冊的冬季運動相關組織總數為792個。中國還增加了317個滑雪場和41%的溜冰場。
5. 冬奧配套基礎設施的建立也有助于為人民創造就業機會,這對人民的生活水平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
開放冬奧
為了確保全面開放,中國采取了一個全新的框架,讓國際社會共同參與進來。
1. 中國吸引了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57名專家成為委員會成員。
2. 中國邀請了世界各地的媒體團體見證了與事件相關的各種活動。據指出,截至2021年11月,近179家媒體集團參加了不同的活動。全球媒體的參與對于奧運活動有巨大的意義。
廉潔冬奧
將北京冬奧會辦成一個廉潔的奧運盛會已經成為本次辦奧的首要目標。本屆冬奧會對興奮劑或任何其他非法行為將實行零容忍。這是按照習近平主席的標準制定的,他正努力在國內實施這一標準。興奮劑也是腐敗的一種形式,國際社會也將在各個層面全力打擊這種腐敗。
全新的中國
簡而言之,中國將為世界其他國家建立新的基準。除了這些創新舉措,北京冬奧會還將向世界展示一個嶄新的中國,這樣的中國將因其在過去二十年里驚人的發展而震驚世界。中國已經從世界工廠升級為世界實驗室,它正在成為由創新驅動的新技術中心,創業成為了引領創新動力的年輕人的新天地。社會正在走向自動化,數字支付系統也已成為新常態。
中國共產黨
然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經驗是讓世界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治理體系和作用。我認為制度的獨特性是基于社會驅動的福利原則,這從決策制定和實施計劃上可以明顯看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把人民群眾作為一切政策和計劃的中心,把發展、福利、幸福作為基本人權。
總之,新中國也將幫助人們理解為什么中國人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與黨的緊密聯系,正助力這個國家在各個領域取得輝煌成就。北京冬奧會將為世界提供另一個了解真實中國的機會,這與宣傳電影、新聞或政治辭令截然不同。
(中國經濟網 施予編譯)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