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2月3日電 題:春節登上甘巴拉,感受“英雄雷達站”的過人之處
盧東方、谷文苑、劉帥
甘巴拉是座山。
春節期間,記者一行沿著蜿蜒的318國道從羊卓雍措北側盤山而上,山頂處甘巴拉雷達站兩個圓形防風罩很快出現在眼前。
這個小小的雷達站到底有何過人之處?帶著疑問,記者推開了營房貼著“福”字的大門……
夢想照進現實
刺骨的寒風被擋在門外,但官兵們黝黑泛紅的面頰和發烏的唇色無不向記者訴說著人體與高原缺氧環境之間的激烈抗爭。“為什么選擇來甘巴拉當兵?”記者不禁發問。
“當上雷達兵,知道甘巴拉,就想成為‘甘巴拉英雄雷達站’的一員。”“當兵就要去最苦的地方、當最好的兵。”回答聲響成一片。
“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氧氣吃不飽、四季穿棉襖”是甘巴拉雷達站再平實不過的寫照。然而,作為“少人值守”的人控雷達站,比大風、嚴寒更煎熬的,是孤獨。
“在山頂陣地過元旦和在山腳站部過春節有什么區別?”面對記者的提問,列兵鐘建華想了半天才說道:“站部的春節,會比較熱鬧。”
“陣地海拔高、氧氣少、人也少,大家所有的體力都用來戰備值班,很難像在站部那樣組織節日活動。”甘巴拉雷達站副站長賈亞東說,“要說與平日有什么不同,在山頂陣地,節日會燙個火鍋。”
高高原生存指南
“洗好的火鍋食材不能放在地上,不然很快就結冰。”“早上開機要提前兩小時起床熱機器,晚上關機后還要檢修。”“我們修了恒溫水窖,還為水管加上了‘暖寶寶’。”“拖地盡量選在中午太陽好的時候,而且要拿暖風機吹著,不然地面容易結冰。”官兵們七嘴八舌地向第一次來到陣地的記者介紹著甘巴拉的生存經驗。
值守甘巴拉雷達站17年的老兵唐可更是熱心地推來了電熱汀:“第一次有女記者上山陪我們過年。”副站長賈亞東豪氣地說:“現在山上實現了5G信號全覆蓋,我們保證您傳稿暢通不掉線。”
彩鋼搭建的陽光營房里,4K高清電視播放著春晚、火辣沸騰的火鍋映著一角的站史、榮譽史。擰開官兵宿舍床頭的彌散氧開關,咕嚕嚕的氧氣從蒸餾水中冒出,記者又忍不住赤腳踩了踩宿舍地板——是熱的。
“這些全仰仗黨和國家的關心厚愛。”賈亞東說,近幾年5G信號塔、制氧房和陽光書吧的修建以及供暖設施等改造極大地改善了官兵們的工作生活條件。“等新裝備列裝以后,我們陣地值守的人員會更加精簡,人員輪換率提升也能更好地保障官兵們的身心健康。”
在這里,“戰斗”從未息止
“開機開機!”大年初一,記者一行剛回到站部,就聽到指導員趙家璀向對講機下達指令。“無線電靜默通知,剛剛解除。”趙家璀介紹說,甘巴拉雷達站地理位置獨特,更身兼空中警戒和軍民航保障引導的重要任務,“春節這幾天我們會更加謹慎。”
老兵值守、黨員先上是這支部隊的傳統。“昨天除夕晚會后收拾現場指導員都下令說‘黨員留下’,聽得我們這些新兵也想早點入黨、參加戰備執勤。”張孟剛告訴記者,他們幾個同年兵還專門成立了學習幫扶小組,利用休息時間加班加點,爭取早日通過連隊的“單放考試”。
“幾次午休時我都看見他們幾個娃娃在學習室對著電腦學習專業重點。”趙家璀贊許地說,由于專業不同,新兵們完成“單放”的時長周期也長短不一。“‘小小操縱員連著司令員’,隨著新裝備的列裝和接下來大項任務的接踵而至,我們對‘單放’的標準會更高、更嚴。這是為了適應新時代戰場變化要求,也是為了讓‘甘巴拉英雄雷達站’的金字招牌代代傳承。”
↑陣地春節貼窗花。朱元強 攝
↑甘巴拉雷達站副站長賈亞東在干巴拉山頂向記者展示接收5G信號。劉帥 攝
↑官兵在5G信號助力下搶紅包。劉帥 攝
↑官兵在書吧開茶話會。劉帥 攝
↑陣地除夕會餐。劉帥 攝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