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2年春節聯歡晚會》為海內外華人奉上了一臺內容新穎別致、情感熱烈飽滿的春節文化大餐。以《千里江山圖》為靈感創作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迅速登上熱搜,被全網點贊,網友直呼:“絕美舞臺,夢回古代,文化底蘊豐富”。
在春晚舞臺上,舞蹈類節目《只此青綠》畫中青峰疊嶂,綠水隱現;舞者眉眼鋒利,絳唇高髻;利落甩袖,隱入畫中……舞者以絢爛之身,勾勒出如詩如幻的無垠山河,將中國古典式傳奇娓娓道來。《只此青綠》用舞蹈之美,引領觀眾步入充滿現代意蘊的中華美學殿堂。
每年央視春晚上都有國風歌舞類節目。從《千手觀音》《俏夕陽》,到《敦煌飛天》《朱鹮》《晨光曲》,我們從不缺少精品舞臺作品。去年河南衛視春晚憑借《唐宮夜宴》走紅,又接連在清明、元宵、端午、中秋等節日推出“奇妙游”系列,水下舞《祈》、《鶴歸來兮》古典舞作品紛紛“出圈”。今年的春晚舞臺上,威嚴的青銅大立人像、神秘的面具……舞蹈演員通過創意舞蹈《金面》帶我們穿越歷史長河,游覽數千年前的古蜀國,“沉浸式”感受三星堆文化。
以前有觀點認為,很多傳統文化只適合置于案牘或呈于館室,難呈現、難表達、難活化、難輸出。如今,越來越印證,融入傳統文化的精彩文藝作品越來越受到觀眾的喜歡。植根于文化自信的文藝創新,能激活鐫刻在中國人心靈深處的“文化密碼”和“精神力量”。中國風節目“出圈”的背后,是創作者滿足當代觀眾審美需求的誠意和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的敬意。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審美。立足本土,緊跟時代,善待傳統,保存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和情感記憶,應當成為文藝創作的一種風向。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形成“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之勢。《只此青綠》,五個月的排練,前期用了大量時間讓演員安靜下來,讓觀眾感受到就是宋代的人在臺上,也讓《千里江山圖》“活”起來了。克服浮躁頑疾,葆有匠心、靜水深流,用專注的態度、敬業的精神、踏實的努力才能創作出高質量、高品位的作品,才能讓藝術與現實碰撞,與民心呼應,產生最動人的力量。
從一部精彩的作品中,可以對匠心之美的再認識,對傳統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中國風”節目一再出圈,這與時代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播需求密不可分。這類節目的內容均取材于我國的悠久歷史與燦爛文明,能夠帶領年輕觀眾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夠增強他們的文化向心力,激發出更多人的文化自信。
我們的文化自信有“根”,這個“根”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積淀。讀懂文藝創新背后的文化自信,我們就能創作出更多的文藝精品,讓收藏在博物館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傳統之花永開不敗,讓文化自信挺立不倒。(李群)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