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系列評論之一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春訊傳“信”
■中國軍網記者 任旭 張曉君
△2月4日晚,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在北京國家體育場舉行。這是倒計時表演。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什么力量最大?誰的生命力最頑強?
是一粒發芽的種子?是一株春天破土而出的小草?
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的《立春》節目,瞬間震撼、溫暖、征服了數十億中外觀眾的心。
看那近400根長長的發光柔性桿,如青青碧草,似竿竿翠竹,時而如麥芒刺天,時而像綠柳鞭風,把新草萌芽、綠意舒展的生命之歌演繹得惟妙惟肖、精美絕倫。
外媒更多地從科技、光影藝術方面進行了報道,日本《朝日新聞》和共同社稱,用光呈現的表演讓人印象深刻,表現了立春。韓國《每日經濟》網站稱,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開始的,1.16萬平方米的場地整體都是LED屏,它一開始就被象征春天的綠色填滿……它是期待人類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開幕式。
隨著國內媒體的深入解讀,人們知道了臺前幕后更多的故事。開幕式工作部演出策劃主管陳婧瑋的工作日志上寫著“萬物復蘇,生生不息”的字眼。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說:“我們在開幕式不僅要講冬奧會,還要講中國人的時間觀、宇宙觀,尤其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環境下,生生不息的概念非常重要。”
草長,花開,蒲公英種子飄飛……人們仿佛能看到,窗格外柳條搖曳、一叢叢嫩綠的小草隨風擺動,萬物生長,春天和希望破寒而來!《立春》節目正如春意涌動、希望萌生的立春節氣一樣,充滿了青春力量,鼓舞人心!
一年之計在于春。“立春”是中國文化二十四節氣之首,蘊涵著豐富的信息。開幕式上,春訊還有三“信”:
信念。中國人既敬天,追求天人和諧,又堅信“人定勝天”,從不屈服于災禍。一日,天柱傾折,大地塌陷,火蔓延而水泛濫,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顓民生。又一日,有女娃溺于東海,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又有一神名刑天,被斷首,乃以乳為目、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再有愚公,年且九十,移二山……不分老弱,無論童叟,不向困難屈服,堅定必勝信念,是刻進中國人骨髓血脈里的民族基因。正是有了這樣的堅定信念,才有了中國共產黨拋頭顱灑熱血帶領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求解放,才有了中國人民一代人流三輩人的汗,在一窮二白的困境中站起來、富起來,才有了新時代的中國人摒棄“躺平”,堅決同疫情斗爭,保護了人民的健康與生命。“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見證了春草生命的頑強,中國人在骨子里也賦予自己以倔強。愿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立春》節目那一叢綠,贈給全世界人民以一棵春草的勇氣、韌勁,堅定寒冬必會過去、春天一定到來,團結協作擊退疫情的必勝信念。
信心。從去年甚至更早時開始,總有一些非經濟學家,甚至抱著鍵盤的“俠客”們,不斷“預警”,或云“經濟危機”,或云“大衰退”,等等。即便如此,又如何呢!在中國,干正事的人談論這個的不多,他們往往會把各種矛盾找全,把各種困難想足,然后,“干就完了!”正如《立春》這個節目,哪怕只一個人,要操縱那根近10米長幾斤重的柔性桿都非易事,何況近400人共同演繹一個春的意境,每個人的持桿傾斜度都不一樣,而且要隨著音樂走位、起舞,稍有差池,可能就是一蓬“亂草”。這樣的難度,想一想都讓人望而生畏。而就是那樣一幫十五六歲年齡的少年,用了幾個月工夫,在海邊迎寒風而苦練,終于練就了揮柔性桿如直桿,絕不顫抖的硬功夫。極難操縱的“草”,在開幕式舞臺上十分乖巧,表演堪稱完美。這也告訴世人,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無論前進道路上遇到什么困難,都請謹記,信心比黃金更可貴。無論何時,都請謹記,“躺平不可以,躺贏不可能,奮斗正當時”。這是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節目組要傳遞的信息,想必也是中國通過冬奧會要向世界傳遞的信息。更快更高更強是奧林匹克運動的魅力,呼吁所有人“更團結”面對世界性難題則是當今最需要的。只要世界各國不以鄰為壑,不唯我獨尊,而是萬眾一心攜手渡難關,就沒有跨越不了的山川阻隔!
信任。任何偉大都誕生自艱苦奮斗。《立春》節目美輪美奐,難度之大自不必言,如果沒有背后強大的計算能力、電腦指揮、數據支撐是難以實現的。而最關鍵的因素恐怕還是那些將柔性桿玩轉于掌心、如臂使指的武校少年們。導演組選對了人,任務就有了完成的基礎、成功了一半。實踐也證明,武校少年們值得信任,從他們手上磨出的繭子可以看出一二。也正如國際奧組委在7年前選擇了北京舉辦這一屆冬奧會一樣,中國一諾千金,哪怕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也從未動搖中國共產黨、政府和人民踐行諾言的決心。我們用了6年多時間,緊鑼密鼓地抓場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如期完成奧運籌備工作,同時也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各國運動員的健康和安全為中心抓好防疫工作。實際上,北京僅涉冬奧傷病員收治就細分了閉環內、外等五類情況精準收治,而城市運行各領域保障人員將出動18萬人。國際奧組委主席巴赫在開幕式致辭中衷心感謝中國人民,“我們之所以能夠在這里相聚,得益于中國及世界各地無數的醫護人員、科研人員以及所有人員的主動奉獻。”中國不負信任!中國值得信賴!
責任編輯:孫悅
數據加載失敗,請確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側邊欄!
軍網郵箱 | 版權聲明 | 關于我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