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廟村“喚醒”沉睡荒地
初春的王小廟村醒了。
一輪紅日躍出,被一片碧綠麥田托住。
披上外套,劉瑞才出了門。60多歲的老劉是種了幾十年地的老把式,每天頭一件事,就是去田間地頭轉一圈。
“目前不用澆水,墑情非常好。再過幾日,就該翻土準備春播啦!”老劉用手搓了一抔黃土高興地說。
“荒宅變良田,農民心里甜。”河南鄲城縣張完鄉王小廟村支部書記劉運榮接過話茬,在過去,這里是閑置破敗的房屋和一些廢棄的宅基地,那可是“外面像個村,進村不是村;老屋夜無燈,荒地雜草生”。
俗話說,“寧舍寸金,不舍寸土”。地荒著,大伙兒都心疼。“咱莊稼人最見不得地荒,甚至房前屋后都種上了莊稼。這兩年一看見滿是雜草的撂荒地,心里那個疼啊。”
村里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進行空心村整治,拆除殘垣斷壁。
要動老宅,誰都捏一把汗。為啥?村民對老宅有著難以割舍的感情,即使不住,也不會輕易退出。
果然,在前期摸排中就遇到了麻煩。
“空心村整治是好事,但是拆我家老宅可不行!”鄉村干部往劉瑞才家跑了四五趟,就是兩個字:“不拆。”
“我先拆!”劉運榮請來挖掘機手,三下五除二拆掉了自家的廢舊房屋。
黨員先拆,群眾沒話說。
王小廟村10天清理出300多間荒廢房屋,40多畝荒土變良田。
“說是老宅,其實是只有60平方米的土坯危房,30年了,墻角有縫,冬天透風,夏天漏雨。”劉運榮說起這件事來,顯得有些不好意思。
劉運榮介紹,曾經有380多人的王小廟村是一個典型的“空心村”,村里絕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到城市打工去了。
“空心村”整治前,村內僅有8戶人家居住,且多是留守老人,居住著20世紀的土坯房。很多老房子破敗不堪、雜草叢生,遇到陰雨天還有隨時倒塌的危險。
在黨支部帶動下,村民們陸續搬出。清理了瓦礫,新建了灌溉渠道,并使用省里專家研制的有機肥增強了肥力。
“空心村”整治后,村民居住環境大大改善。
村里老房子拆下來的磚頭瓦塊不僅沒有被扔掉,還被廢物利用,鋪成林間小路,建成了小游園,老房子房前屋后的老樹、大樹也都被保留了下來。“留住了記憶,留住了鄉愁。”鄉親們贊不絕口。
“空心村”整治后,村民收入也大大增加。
“前兩天村里召開群眾會,鄉里說要在我們村繼續發展特色種植,要流轉不少土地。新增加的耕地流轉后,咱們農民不僅腰包更鼓了,而且還能在這片土地上繼續打工掙錢,真好。”劉瑞才說。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