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周燕瓊 李廣操
2月15日下午,在湖北宜昌宜都市紅花套鎮周家河村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元宵晚會”。72歲的徐榮耀和隊員們一起,表演群口快板,宣講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迎來陣陣掌聲。
講了50多年故事的徐榮耀被鄉親親切地稱為“故事鄉長”。在宜都方言里,有個詞叫“講古”,就是講故事的意思。于是,徐榮耀用“講古”的方式,把黨的聲音傳播到左鄰右舍。現在,他也是宜都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金種子”志愿服務隊首批“種子選手”。
作為全國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宜都市積極組建“金種子”志愿服務隊,采取“文藝+”形式,通過楠管、梆鼓、三句半等藝術形式,讓理論宣講更接地氣。
講什么內容群眾喜歡?“重點講本土英烈故事。”徐榮耀介紹, “獨臂將軍”賀炳炎、宜昌市第一位共產黨員胡敵、抗美援朝英雄曹光勝等革命英烈都出生于宜都。近年來,他走街串巷、遍訪鄉親,先后創作出《胡敵故事》《“一把手”傳奇》,這些成為他日常宣講的重要素材。
如今,像徐榮耀這樣的“金種子”骨干志愿服務隊隊員已有383名,他們結合當地文化元素創作文藝宣講精品,在基層開展形式多樣的宣講活動3000余場,用“小視角”折射“大道理”,用本地方言講述身邊故事、傳遞理論聲音。
“楠管一拍心歡喜,滿堂的觀眾笑嘻嘻。今天不把別的提,一起把六中全會的精神來學習……”春節前夕,“楠管先生”彭世榮帶著新創編的《六中全會順民意》在陸城街道尾筆村精彩開唱。
只見他左臂夾一根楠管,掌背綁云板,手握銅鈸,右手則拿一根筷子敲擊,隨著樂器穿插奏響,歡快的節奏、詼諧的語言,現場掌聲起伏、笑聲連連。楠管,因其伴奏樂器用楠竹管制成而得名,是流傳于宜都、枝江等地的特色曲種,被稱為“方言的音樂”。
隨著傳播方式的改變,宜都的宣傳陣地也從線下擴展至線上,結合微博、微信、短視頻等傳播平臺,建立了線上宣講矩陣,拓展宣講空間。據不完全統計,圍繞宣講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宜都累計發布網絡作品25部,點擊量超過5000萬人次。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7日 03版)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