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那?唐根(太和智庫供圖)
近日,美國知名時事評論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艾那?唐根(Einar Tangen)在北京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專訪,他點贊中國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的豐碩成果,充分肯定“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帶來的積極影響。
“中國值得一生去探索”
唐根當天身著一件新中式夾克,在北京的家中接受了采訪。他身后的書架上,厚重的書籍錯落有致,中文版《孫子兵法》赫然入目,其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可見一斑。
唐根曾是一名律師,活躍于美國東海岸的精英圈。2005年,他把個人事業重心完全轉到中國,至今已在北京扎根二十載。其間,他走遍中國幾乎所有省份,還曾連續4天乘坐大巴,穿梭于偏遠村落與繁華都市之間,深入探索這片古老又有活力的土地。
長期的近距離觀察,賦予唐根對中國深刻獨特的見解,然而面對“中國通”的贊譽時,他仍表現得十分謙遜。“中國學者朋友告訴我,中國值得探索一輩子。我了解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我所能做的,就是將我在中國的所見所聞與在歐美的觀察進行對比。”2010年以來,唐根以獨立政經評論員身份活躍于國際傳媒界,每周接受近10次采訪,在全世界50多家媒體上發聲,致力于傳遞中國真實面貌的同時,也揭露反駁外媒的無端抹黑,讓世界聽見中國的聲音。“只有相互理解,我們才會成長,才會進步。這種進步或許能幫助我們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科技成果令人印象深刻”
今年除夕夜,唐根與家人歡聚一堂,吃著餃子,共同觀賞了春節聯歡晚會。舞臺上,扭秧歌的機器人格外搶眼,給唐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令人驚異”來形容自己的震撼感受。
“中國再次彰顯希望成為機器人領域領先者的決心。(這個領域)競爭非常激烈,我了解到很多中國機器人公司都是鉚足了勁,如果不開足馬力發展,勢必就會落后。”
唐根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表示,中國在機器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等諸多領域均已領先世界。這份優異成績的背后,一方面是因為中國人善于學習、富有創新精神。一方面,也得益于企業間激烈的良性競爭。當然,更離不開政府前瞻性的布局。“過去幾十年,我發現中國政府在各個領域的統籌規劃,都走在了西方的前面。”
“10年前,中國政府就提出發展自動駕駛和電動汽車的愿景。當時,我向在歐美知名車企工作的朋友,打聽其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進展時,他們對此不屑一顧。”唐根回憶道,西方車企認為中國車企操之過急,質疑中國是否真正懂得造車,堅信這些先進技術理所當然屬于西方,甚至有人斷言“亞洲人沒有創造力”。“事實證明,我是對的,他們錯了。”唐根微笑地說道,如今,中國眾多前沿技術不僅正在研發之中,而且已經在商業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更多人來華尋找發展機遇”
中國全面放寬過境免簽,帶火了“China Travel”。作為一位在華生活20年的外籍居民,唐根對這股“中國游”熱潮深有感觸。他觀察到,當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特別是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國家的朋友,紛紛踏上中國的土地,接受教育、旅游參觀,尋求各種發展機遇。
“中國積極推動技術進步,實現降本增效,讓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社會發展有了真真切切的飛躍。”唐根舉例說,不久前開港的秘魯錢凱港,憑借其高度數字化和智能化的運營模式,已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智慧港口,現場幾乎難覓工作人員的身影。同樣令人矚目的,還有印度尼西亞的雅萬高鐵。
在唐根看來,中國和世界各國之間的交往,正變得越來越頻繁。“只有親自來這里,才能幫助你理解真正的中國,而不是得到那些議程設置者所塑造、扭曲的片面印象。”
唐根還分享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前段時間,眾多美國網友涌入小紅書,與中國網友展開了熱烈的互動。他們驚訝地發現,美國政府并沒有告訴他們關于中國的真相。“這些中國網友就是普通人。一旦打開溝通的大門,美國人突然意識到,中國人其實很善良,也有與他們一樣的煩惱。”唐根還批評美國政府抹黑中國的做法,認為這只會“顯得自身軟弱無力”。他呼吁美國政府將其摒棄,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與他國相處。(海外網 劉強 實習生 陳澍樹)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