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近日,陜西發布第三批鄉村振興典型案例,涵蓋產業振興、生態宜居、文化傳承、治理創新等多個領域,既有“黃土變金”的產業奇跡,也有“綠水青山”的生態畫卷,更有“鄉風文明”的精神傳承。為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展現鄉村振興的智慧與力量,起點新聞·西部網將推出《陜西這個村》系列報道,聚焦鄉村蝶變的點滴歷程,記錄振興路上的奮斗足跡。
西部網訊 (記者 馬晴茹)近年來,商洛市柞水縣下梁鎮老庵寺村深入開展產業強村、生態優村、鄉風潤村、黨建興村“四大行動”,產業發展聚勢增效、發展環境全面優化、配套設施明顯改善,先后榮獲全省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示范村、全省集體經濟示范村、全省美麗宜居示范村、全省鄉村治理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老庵寺村位于柞水縣下梁鎮境內,是全鎮海拔最高、距離最遠的行政村,也是脫貧攻堅時期的深度貧困村,當時基礎條件落后,產業發展薄弱,貧困發生率高達 52%。近年來,通過持續發展木耳、香菇、中藥材、旅游、民宿、光伏 6 大產業,村內產業形成了多元化、小循環發展局面,改變了以前村集體經濟產業薄弱的面貌。2023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 60.5 萬元,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 16872.6元。
老庵寺村全景圖
如何讓特色產業成為“搖錢樹”?據介紹,老庵寺村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富民強村的重要支撐,依托產業基礎、經驗技術和經營大戶等優勢,將香菇種植作為村級主導產業,以“能人帶動、村民入股”的方式,成立白龍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流轉農戶閑置土地100畝,建成養菌棚 87個、出菇棚100個,年種植香菇50萬袋,對外銷售菌包 40 萬袋。建設集分揀、包裝、銷售一體的香菇加工廠,實現了香菇種植全產業鏈式發展。
同步建成產業聯合體發展探索區、有機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區,發展天麻、芍藥、五味子等中藥材種植基地 450 畝、科管核桃700畝、養殖虹鱒、中華鱘等冷水魚50萬尾、光伏發電100千瓦,形成了“菌、果、藥、漁、光伏”等產業多元化、集群化、鏈條化發展格局,幫助700多名群眾實現就近就業,人均增收4500元,年帶動周邊村300余名群眾就業,人均增收800元。
此外,還在基礎設施提升改造上下功夫,堅持景區化標準,整合行業部門項目資金3000萬元,大力實施秦嶺山水鄉村建設、農房品質提升、人居環境整治“三大行動”,建成“四好農村路”5 公里,以民宿標準提升民居25戶,改造衛生廁所302戶,完成生活污水系統治理,實現了房屋提升、道路硬化、廁所改造、污水處理“四個全覆蓋”,讓綠水青山成為“新錢景”。
圍繞“水”字做文章,依托全縣最大的水庫資源,堅持立體化打造生態水系,建設生態河堤 6 公里、濱水休閑區20000 平方米、旅游觀光步道12公里,引進白龍山旅游開發公司等旅游龍頭企業6家,實施花溪谷、戶外露營等項目5個,建成休閑廣場2個、標準化停車場1000平方米,發展“湖畔人家”等精品民宿 8 家,年接待游客 20 萬人次以上,戶均實現增收 5000 元以上。
老庵寺村休閑驛站等基礎設施
在發展集體經濟方面,老庵寺村全面推行“黨支部+集體經濟+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老庵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引進陜西金柞水木耳科技有限公司、陜西秦領遠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兩家農特產品深加工企業,培育壯大東升、谷子地等農民專業合作社8家,盤活利用林地23000畝、土地1100畝、房屋85座,大力發展產業帶動型、鄉村旅游型、資源開發型、資產盤活型聯農帶農經濟,帶動152名群眾在香菇產業鏈上務工,人均增收2600元。
同時,積極搶抓入選全省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機遇,引導支持農戶發展農家小院、鄉村民宿、康體養生、農家樂、特色農產品銷售店等新業態,實現了群眾在家門口創業就業、增收致富。
1.本網(張家口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張家口新聞網”、“張家口日報”、“張家口晚報”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張家口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張家口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313-2051987。